2023年2月15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江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新能源汽车方面,《规划》明确:
1)强化交通运输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相互支撑,重点壮大航空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船舶和轨道装备制造产业。
2)推广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
为深入贯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精神,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编制本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略
(二)规划目标
到2035年,基本建成布局完善、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江西123出行交通圈”(南昌都市圈、赣州都市区及其他城镇群1小时通勤,南昌至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至辖区内县城1小时通达;南昌至周边省会城市、省内各设区市之间2小时通达;南昌至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建设。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交通强省,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运输供需有效平衡、服务优质均等、安全有力保障。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实现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综合交通运输效益充分发挥,运行组织更加经济高效,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总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贡献交通力量。
二、优化综合立体交通发展格局
(一)建设能力充分的跨区域综合运输大通道
对接国家“六轴七廊八通道”综合立体交通骨干网布局,加快构建以京港澳、沪昆“大十字”为主轴的“六纵六横”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形成江西对外交通联系的主走廊、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主骨架、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循环的主要纽带。
加强江西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4极之间的联系,加快建成京九高铁江西段,全面实施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全力推进浙赣粤运河通道建设,形成综合性、多通道、大容量、快速化的京港澳、沪昆“大十字”交通主轴。
加强江西与沿江、沿海、沿大陆桥等重要城市群的连接,提升银福通道、合福通道、蒙吉泉通道和沿江通道、韶赣厦通道,推进多方式、便捷化通道建设,有力助推全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
加强江西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海西经济区、北部湾和周边省市之间联系,加强省内城镇空间、资源产业集聚地的连接覆盖,加快构建阜鹰汕、咸井韶和岳九衢、衡吉温、渝长厦综合运输通道,促进内外连通、通边达海,强化赣西北、赣东南地区对外交通联系。
(二)构筑高效互联的省域交通主骨架
立足“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南昌都市圈与各设区市的互联互通,推进九江、赣东北、赣西和赣中南城镇群相向发展,着力构建省域“六射四联”(六条辐射通道,四条联络通道)交通主骨架,提升南昌首位度,形成连通省域内城镇群间的主动脉、客货运输的骨干网络。
依托“大十字”主轴和银福通道,进一步加强通道内城际交通功能,强化南昌至九江、鹰潭、上饶等设区市交通联系,着力完善南昌至景德镇铁路、公路、航道布局,实现南昌与省内主要设区市多方式、快速化、大容量交通连接,增强南昌都市圈辐射能力,促进全省南北互动、东西交融。
依托阜鹰汕、岳九衢、咸井韶、渝长厦等区域运输通道,进一步加强主要设区市间衔接通道建设,构建九江—赣东北、九江—赣西、赣东北—赣中南、赣西—赣中南等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交通走廊,强化九江、赣东北、赣西和赣中南城镇群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完善面向全球的国际运输通道
全面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东向南向出海为主导方向,以北向西向跨境为开拓方向,以空中连接东南亚、东北亚、各大洲为重要补充,形成功能完备、立体互联、水陆空统筹的国际运输通道。
水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全面向东对接长三角地区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浙赣粤运河建设,打造向东向南出省出海新通道。发挥京港澳、沪昆、渝长厦等综合运输通道水陆联运作用,积极对接沿海国际枢纽港,构建形成高效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向水运通道。
陆路。依托京港澳、福银等综合运输大通道,积极融入国家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巴等陆路国际运输通道;依托沪昆、渝长厦等综合运输大通道,融入中国—中南半岛、中尼印、孟中印缅等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发展以中欧班列为重点的国际货运班列,促进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
航路。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依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打造面向东南亚、东北亚的航空客运市场高地和面向欧洲的航空货运市场高地,构建四通八达、连接全球的空中客货航线网络。开拓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积极增开国际直达航线,构建省域次中心航空枢纽。
三、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
加快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速铁路、普通公路为基础,水运、航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到2035年,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达到24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8000公里以上,公路23万公里左右,航道5740公里左右。内河港口11个,民用运输机场9个,通用机场48个,邮政快递枢纽11个。
(一)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
扩大高速铁路网覆盖。以南昌为核心枢纽,以合福、银福、京九、武深4条纵向通道和沿江、杭渝、沪昆、渝长厦4条横向通道为骨架,逐步形成“一核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总规模达到3600公里以上,构建四通八达、高效快捷、布局合理的高速铁路网,覆盖所有设区市。
完善普速铁路网布局。以合福、阜鹰汕、银福、京九、浩吉泉5条纵向干线通道和沿江、沪昆、衡吉温、韶赣厦4条横向干线通道为骨架,构建覆盖广泛、内联外通、能力充分的“五纵四横”的普速铁路网,总规模达到4000公里以上,覆盖大部分县级行政区。坚持新建与改造并举,加强已有铁路改造,提高电气化水平和复线率。
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积极推进南昌都市圈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完善南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重点建设南昌都市圈6条市域(郊)铁路和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共同构建“A字互联+大字放射”的轨道网络。适时研究建设赣州等主要城镇群的城际铁路。
(二)完善广覆深达的公路网
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强主要通道国家高速公路扩容,完善市县辐射、省际衔接,优化局部路网布局,形成“十纵十横十绕”的多中心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布局,总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国家高速公路5739公里,省级高速公路4540公里,打通45个省际高速通道出口,基本实现市市有绕城、县县双高速,乡镇30分钟上高速。
优化国省干线网。以既有路线升级改造为主,着力扩大覆盖范围,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提升技术等级和服务能力,建成网络完善、能力充分的“十纵十一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体系,普通国道约8400公里、普通省道约12000公里,基本覆盖全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乡镇和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
提升农村公路网。按照乡村振兴和“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加快农村公路提质升级和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基本实现县道三级及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全覆盖,总里程达20万公里以上。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打造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和服务品质。
(三)建设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网
布局跨区域水运大通道。加快赣粤运河建设,打通江西省第二条水路出海通道,推动形成我国内河水运南北沟通新格局。做好浙赣运河重大问题研究和规划控制,适时启动建设,形成沟通信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水运大通道,开辟东向出海新通道。
扩大高等级航道覆盖。加快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建设,进一步向支流拓展延伸,形成以长江干线(江西段)、浙赣通道、赣粤通道及其他重要支流为骨架的“两横一纵十支”的全省内河高等级航道网,高等级航道总里程达2000公里左右。
完善港口体系布局。以九江港、南昌港等2个主要港口为核心,以赣州港、吉安港、宜春港、鹰潭港、上饶港等5个地区重要港口为支撑,以新余港、景德镇港、抚州港、萍乡港等4个一般港口为补充,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2+5+4”港口群,全面支撑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长三角港口群实现江海联动。
(四)打造布局完善的民用机场网
突出民航对全省产业升级、全球资源要素聚集的重要作用,强化机场对经济社会服务和旅游资源的覆盖,形成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为主枢纽,赣州黄金机场为次枢纽,7个支线机场为补充的“一主一次七支”的运输机场格局。完善9个运输机场兼顾通用航空功能,推进11个设区市规划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基地型通用机场,有序实施37个具备基本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非基地型通用机场建设,形成“9+48”通用机场格局,实现在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领域对运输机场的补充。
(五)构建覆盖城乡的邮政快递服务网
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南昌全国性邮件快件处理中心,建设赣州、九江、上饶等10个省级邮件快件处理中心。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快递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形成县级快递物流中心全覆盖、乡镇“快递超市”全覆盖、建制村邮政快递网点全覆盖的邮政快递服务网络。
(六)强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效衔接
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网络衔接,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优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提升进出城瓶颈路段,加强设区市绕城高速建设,推进普通国省道县城城区过境路段改造。完善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道路设施,加强枢纽机场、大型高铁车站与轨道交通高效衔接、便捷换乘。加快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和多式联运换装设施建设,推动铁路进港口重点港区和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畅通多式联运枢纽站场与城市主干道的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
四、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
建设由枢纽城市、枢纽港站构成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强化枢纽城市各种运输方式统筹,提升综合效益和辐射能级。围绕“一核三极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提升枢纽服务功能。
(一)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级
提升“一核”门户功能。打造南昌—九江国际性门户枢纽,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枢纽机场、主要内河港口、铁路物流基地。着力提升国际互联互通水平,完善空港、水港、陆港功能,扩大连接国外重要城市的运输网络,提升航空、航运、铁路运输国际服务功能。
强化“三极”支撑能力。加快建设赣州、上饶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提升赣西组团(宜春—新余—萍乡)全国性综合枢纽服务功能。强化铁路中转分拨功能和集疏运网络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
加强“多中心”基础建设。加强吉安、抚州、鹰潭、景德镇、鄱阳、修水、瑞金等一批枢纽城市建设,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站场建设,结合区位特点、产业优势,打造特色功能,充分发挥区域性支撑带动作用。
(二)强化铁路枢纽综合客货运功能
提高铁路客运枢纽综合服务水平。以设区市高铁客运站为重点,以其他铁路客运站为补充,打造一批铁路主导型综合客运枢纽,提供面向省际中长途出行和省内城际间出行需求。强化铁路客运枢纽、机场、城市交通的便捷联接,按照“零距离”换乘理念,加强大型枢纽客站内便捷换乘中心建设,强化管理协同。
拓展铁路货运枢纽物流服务功能。以南昌国际陆港、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以其他二级以上铁路物流基地为支撑,打造一批铁路综合货运枢纽,服务国际、省际大批次货物转运及分拨等物流活动。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完善铁路货运枢纽多式联运、邮快件运输、集疏运等“一站式”服务设施,提升枢纽集散能力和服务效率。推进传统货运场站向综合性物流中心转型发展。
(三)建设功能完善的民用机场枢纽
提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地位,打造集民航、高铁、地铁、地面交通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客运枢纽和智慧空港物流中心,成为面向全球、辐射全国的全省主枢纽、国家区域枢纽机场。提升赣州黄金机场辐射能力,加快建设航空口岸,构建面向东南亚及东北亚,辐射赣南及粤、闽、湘等周边地区的全省次枢纽、省际区域枢纽机场。完善吉安井冈山、景德镇罗家、上饶三清山、宜春明月山等支线机场功能,加快推进抚州机场前期工作,建设成为服务于赣中、赣北、赣东、赣西为主,各具特色的省级区域性枢纽机场。推动九江庐山机场、瑞金机场形成与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和赣州黄金机场功能互补、一体联动发展,主要服务于所属区域的节点机场。
(四)构建开放协同的现代港口群
加强九江港与南昌港功能协同,提升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江海、干支、铁水联运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竞争力,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打造通江达海的长江区域航运中心。加强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建设,完善与九江、南昌港之间的干支联运网络,提高协同效益。重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化港区,优先发展专业化和公用码头,有序推进老旧码头改造提升,加强港口物流设施、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港口与城市、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五、促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
(一)提升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水平
统筹综合交通通道规划建设。以“通道集约、线位优化、线路共享、立体发展”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通道综合效能。强化通道线位、岸线、土地、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主要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规划建设协同,合理保护和预留通道内发展线位资源,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用好用足既有交通通道,推动铁路、公路等线性基础设施共用过江通道、统筹线位布置和整合断面空间。加强综合交通通道与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统筹,提高通道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及邮政快递枢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协同管理。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推动既有综合客运枢纽整合交通设施、共享服务功能空间。统筹转运、口岸、保税、邮政快递等功能,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与物流综合服务水平。
推动城市内外交通协同发展。推动高速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建设,建立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推动设施联运、信息开放共享、联网售票、安检互认等。加强城际干线运输与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加强铁路、公路客运枢纽及机场与城市公交网络系统有机整合,引导城市沿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合理、有序发展。
(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多元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融合发展。推进基础设施、装备、标准、信息与管理有机衔接,提高交通运输网动态运行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打造以全链条快速化为导向的便捷运输服务网,构建空中、水上、地面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推动车联网部署和应用,强化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强载运工具、通信、智能交通、交通管理相关标准跨行业协同。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与能源设施网统筹布局规划建设,充分考虑煤炭、油气、电力等各种能源输送特点,强化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融合发展。
(三)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加快南昌都市圈与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间轨道交通网络化,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网络,协同推进长江过江通道建设。加强城市群内部重要港口、站场、机场的路网连通性,促进港口、机场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利用。
推进南昌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路网等为支撑,打造南昌都市圈3个“1小时出行交通圈”〔南昌市中心城区和赣江新区核心区城市交通1小时通勤,核心区至毗邻市县城乡交通1小时通达,核心区至边远县(市)和边远县(市)之间城际交通1小时通达〕。推动城市道路网结构优化,形成级配合理、接入顺畅的路网系统。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比例。
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提升高速公路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四)推动交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交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交通促进全域旅游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点)衔接。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完善机场、火车站、公路沿线、客运枢纽、游轮游艇码头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用航空与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形成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交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推进交通与邮政快递融合衔接。推动在铁路、机场、城市轨道等交通场站建设邮政快递专用处理场所、运输通道、装卸设施,提高中转效率。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邮件快件在装卸标准、运单数据等方面有效衔接、信息共享。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乡镇综合服务站、汽车站、城乡公交站点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
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优化省内物流大通道和枢纽布局,加强赣州国际陆港、南昌国际陆港等全国性物流枢纽建设,畅通物流大通道与城市配送网络交通线网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壮大赣欧班列,加快发展商品汽车滚装运输。发展高铁快运,规划建设高铁快运设施,提升铁路货运比例。加快航空物流发展,加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支持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在江西布局全国或区域性总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推进交通与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生产制造、商贸金融等跨行业合作。强化交通运输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相互支撑,重点壮大航空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船舶和轨道装备制造产业。
六、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安全发展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城市间、重点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系统韧性和安全性。加强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健全交通安全监管体系、水上搜寻救助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提升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提升交通运输装备安全水平。健全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建立完善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运行质量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强化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强化预防性养护维护、安全评估,加大病害治理力度,强化重点路段安全治理,全面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
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科学协调的综合交通应急运输保障预案体系,构建综合交通应急运输网络,建设多层级的综合运输应急装备物资和运力储备体系。科学规划布局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快速修复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立健全行业系统安全风险和重点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强化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全网络监测预警。
(二)推进智慧发展
发展智能化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加快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加快赣江、信江智慧航道建设,构建航行保障信息感知、船闸联合调度体系。鼓励港口、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推广应用智慧安检、自动化立体仓库。
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利用新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加强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公路路网管理和出行信息服务智能化,完善道路交通监控设备及配套网络。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推动船岸协同、自动化码头和堆场发展。
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推进全程服务数字化,打造顺畅衔接的出行服务链条。推广智能公交、智能停车、智慧安检、移动支付等应用。推动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推进网络货运规范健康发展,提高货运物流组织化水平。
(三)推动绿色低碳和人文交通建设
推进节能降碳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动交通运输低碳转型。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升铁路水运货运量比重。推广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
推进生态绿色发展。结合“一江一湖五河三屏”(“一江”为长江,“一湖”为鄱阳湖,“五河”为赣、抚、信、饶、修五河源头区及重要水域,“三屏”为赣东—赣东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西—赣西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和赣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置,提高新建设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施交通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构建生态化交通网络。加大交通污染监测和综合治理力度。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加强交通人文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功能配置和运输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满足不同群体出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无障碍装备设备,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满足老龄化社会交通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运输服务人性化、精细化水平。加强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弘扬红色文化,培育交通文明,提高交通参与者守法意识和道德水平。
七、提高交通运输现代治理能力
略
八、保障措施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