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欢迎来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官网!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官方权威性工具书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
联系人:王云龙
座 机:010-88110355
手 机:13691117911(微信同号)
邮 箱:chinaev863@126.com

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发布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发布

  • 2023年新能源汽车智新峰会今日在京召开

    2023年新能源汽车智新峰会今日在京召开

  • 工信部装备中心发布《202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工信部装备中心发布《202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 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尘埃落定

    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尘埃落定

  • 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发车仪式盛大举行

    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发车仪式盛大举行

  • 2019年新能源汽车智新峰会

    2019年新能源汽车智新峰会

  • 2019年新能源汽车智新峰会

    2019年新能源汽车智新峰会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多元化合作方案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多元化合作方案

新闻中心

年鉴专栏

2023年《年鉴》由行业篇、政策篇、城市篇、单位篇、事记篇、标准篇、成果篇七个部分组成,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换电式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汇总,分析行业未来趋势,助力行业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正式发布
$info.title
2023年9月22日,在2023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期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简称“装备中心”)牵头,联合行业权威专家、机构学者及重点企事业单位共同编制《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简称《年鉴》)作为行业重要成果正式发布。发布期间,装备中心李国俊副处长,从《年鉴》的背景、主要内容、总结与展望等维度做了详细介绍。
 

李国俊处长介绍到,《年鉴》是我国第一本专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用性工具书,是经多位院士及行业权威专家指导,多渠道听取专家及企业意见,多轮评审,集合行业多方力量,历时一年完成全书编制。《年鉴》从管理、政策、研发、技术、产业、市场、应用等多维度展示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汇集行业发展各阶段的优秀产业成果及创新案例,引领行业持续发展。

2023《年鉴》邀请了100+行业权威专家、资深专业人士、代表性企业负责人围绕行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等热点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年鉴》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走过14年,是集权威性、指导性、学术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官方资料,已成为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数据载体与技术交流平台,为行业机构前瞻研究和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效借鉴。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主要内容

2023年《年鉴》由行业篇、政策篇、城市篇、单位篇、事记篇、标准篇、成果篇七个部分组成,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换电式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汇总,分析行业未来趋势,助力行业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行业篇:紧扣科技前沿技术,引领打造未来产业风向标

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换电式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汇总,分析行业未来趋势,助力行业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飞行汽车技术”2023年首次入刊。 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长足进步,为电动飞行汽车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和产业储备;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即电动飞行汽车的出现,使得高安全性和低噪音的城市空中交通成为可能。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在进入关键时期,车规芯片在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上的作用更加凸现;以单车智能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将逐步向车路云图网一起协同发展;智能化、情感化的座舱成为未来购车的关键因素;基于安全和能量密度优势,固态电池前沿技术目前已成为国内动力电池重要布局方向。

 

城市篇:展示重点区域产业布局详实数据

共梳理近50个重点地区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2022年区域政策、整体产业布局、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建设等发展情况,透过分析了解区域发展数据,为政府制定决策及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支撑。

对接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大湾区重点地区主管部门,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政府及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推动重点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助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

 


单位篇:展示产业链上下游整车、关键零部件及科研院所布局情况

共收集140余家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重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产能建设及技术研发能力进展、合资合作等发展情况。

 

成果篇:准确把握企业创新发展及市场需求

共收集了26篇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在行业中实际应用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剖析引导行业创新科学发展。

研究成果报告主要布局在电动化、芯片与智能、氢燃料电池、节能等领域。把握企业创新发展及市场需求,从成果简介、创新点及解决难点问题、国际水平对比分析、成果应用情况等维度深入阐述。
 

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将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加强在研究报告成果产出、宣传推广及品牌建设等方面工作,期待更多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及支持,共同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月报】《上海新能源汽车监测报告》2024年1月预览版发布
$info.title
【月报】《上海新能源汽车监测报告》2024年1月预览版发布
万钢: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四点看法
$info.title
2024年3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高层论坛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看法。

 

一、创新驱动,持续扩大产业发展优势。

 

创新政策的举措是引领我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202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有关部门一起统筹推进关键技术创新、新兴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九年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的总占比达到31.6%。从产业集中度看,排名前十的整车企业占到全国销量81%;从动力电池销量看,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稳据6席,市场份额达63.5%。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持续的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成长,催生了高水平开放市场,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这说明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培育和稳定政策的不断投入、支持,才能走到今天。

 

二、面向未来,下一步如何构建基础前沿研发新布局。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首先还是要研发高效、安全的新型车用动力电池体系,要加强全固态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推动动力电池的高比能、高安全、全气候、智能化的高效集成技术,加快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循环体系的形成。

 

回顾自2015年进入市场以来,动力电池一直沿着两条线路在发展,第一是高比能的路线,三元电池在当年进入市场时是180瓦时/公斤,之后随着材料体系的不断进步,基础研究不断深入,逐步走到300瓦时/公斤。这些年又推动了固液混合电池,最高可以达到400瓦时/公斤。同时像磷酸铁锂这种高性价比性能的路线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钠离子电池也在发展过程当中,当前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宽领域和高环境适应方面较传统的业态电池是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够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在全气候、全场景、高安全使用的需求,它是当前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全固态电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走上产业化。

 

第二个关键技术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底盘和电力电子架构。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全承载式的车身正在向底盘和车身共同承载的形式发展。作为汽车研究的特点,首先要研究开发集成动力电池、驱动系统、行驶系统等一体化的新型底盘和相关的电力电子架构,作为关键技术还要推动车用芯片、自动线控转向、主动悬架等一系列适应于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要加快智能网联化操作系统的研发,打牢智能汽车车控系统的根基。同时轻量化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铝合金一体化制造的车身以及底盘架构方面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要达到高强度、轻量化和低碳化的底盘制造技术。

 

第三个关键技术,就是车、能、路、云融合的智能驾驶系统。车能互动,首先要鼓励私人充电桩使用绿电和波谷用电;第二,要支持公共充电站、换电站建设成为与电网互联的储能系统。2500万辆电动汽车实际上也是一个巨大的储能站,能够为电网平衡做出贡献;第三,需要通过V2G,也就是车辆和电网的融合来发挥充电平衡的作用。最近各地利用高速公路周边的边坡包括休息站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这对于今后充电装置包括制氢都会有很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运营生态日益完成。目前我国已经培养了最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运营体系,建设了规模最大的充电、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智能化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正在加强构建上下游贯通、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发展新态势。到2023年底充电桩和车辆比例已经达到1:2.4,也就是说有2.4辆车可以用一个充电桩。在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现在已经有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智能互联的汽车正在快速发展。 

 

车、能、路、云还有一个关键是车路协同,建设智能道路的基础设施,比如5G通讯、智能道路、交通干制、高精地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智能路口为自动驾驶提供了超越视野的认知能力,可以加速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技术落地。包括路边设施也可以及时感知崎岖的山路车辆的通行情况。

 

另外是车云互联,加强了交通场景的测试实验,建立了仿真测试模型,封闭式的交通场景以及开放式的试验区域,目的是形成一个由路侧感知、车辆感知和区域云共同形成的智能化交通体系,使智能交通、自动驾驶能够尽快上路。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在探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来破解自动驾驶当中的一些瓶颈制约。一方面通过车路云协同的数据实现从云到端的自动驾驶方案,它可以在基于大数据训练,通过OTA使现有的智能驾驶汽车不断掌握新的智能驾驶技术。另外是通过深度学习的模型做到端到端的自动驾驶方案。所以要基于典型的工况来提高智能汽车交通博弈的问题。交通的形势是万变的,既要符合交通规则的驾驶,同时又要根据情况判断交通情况以达到安全自动驾驶的方式。也就是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同样要深入自动驾驶的行驶过程当中。

 

在当前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态势下,研发布局也在发生变化,从纯电动汽车、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看关键技术包括:1、高效、安全的新型车用动力电池体系;2、新能源汽车底盘和电力电子架构以及操作系统;3、推动具有我国特色的车、能、路、云相融合的智能驾驶体系。

 

三、示范先行,引领氢能低碳转型新方向。

 

我国商用车碳排放占道路、交通总量52%以上,电动汽车是降低长途重载和商用车排放的一个重要方式。目前我国燃料电池车累计推广量已经达到2.1万辆,示范运行覆盖城市、物流、运输、工程、港口、园区等多元化场景。现在燃料电池示范运行已跨越了十几个省,在城市群示范上起到了很好的效应。

 

正是在这种规模化示范下,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成本下降十分显著。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研发、产业化推进,使燃料电池系统八大零部件基本实现了自主突破。经过多年运行,2023年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相对于2020年之前的成本已从15000元/千瓦降到3000元/千瓦,降幅达到80%,电堆功率密度也提高一倍以上,从过去50千瓦/公斤提高到现在100千瓦。

 

因此,建议下一步在考虑当前遍布各地的城市群示范的基础上,可以连通构建一个氢能走廊,形成综合化、规模化的示范工程。现在在示范的过程当中也发现了一些利用高速公路、加油站周边的太阳能设施制氢的可能性,以及副产氢气管道运输的可能性,这些都提供了分两步走(的思路):1、连通以长途客车、重载货车、厢式物流等商用汽车为重点的跨区域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是现有的车在高速公路上综合示范),以支撑氢能燃料电池汽车跨区域、规模化和中长途运营,来提高总体示范的运营效应;2、沿氢能高速布局加氢设施,因地适宜开展绿电制氢、副产氢利用,逐步形成“就地制备、就近输运和西氢东用的多样化氢能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形成氢能走廊。当然这需要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

 

四、开放合作,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高水平开放合作和海外发展成效显著。开放合作方面,大众、宝马、特斯拉等企业已经深度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相继扩大了中国产能基地,开展研发合作,加大了对华投资。产业链内外资合作持续走深走实,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点。

 

海外发展方面,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比亚迪、上汽、奇瑞等企业都持续拓展海外的本地化布局,实现海外的本地化生产。宁德时代等电池产业也成为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在布置海外电池的生产。

 

同样,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深化新能源汽车国际合作带来了很多机遇。面向碳中和的愿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近年来纷纷提出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目标,带动本土企业争相发布了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持续增长。据了解,美、欧、日本的发展战略正在持续推进,发展战略目标没有变。 

 

最后,万钢提出了展望和建议。要持续保持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统筹推动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巩固和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和市场运营的创新引领作用。

 

一、加强创新引领。有必要研究部署新能源汽车新的重大专项,面向未来五到十年,前瞻布局新体系的动力系统、新结构的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和芯片等基础前沿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还要实行一批产业创新工程,重点推动全固态电池新型底盘结构和自动驾驶的系统核心技术发展。

 

二、推动融合发展。加强车能互动、车路协同、车云互联,推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攻关和共享出行示范运营,完善法规标准建设,率先实现具有车能路云融合特色的自动驾驶上路运行。

 

三、深化低碳转型。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连通氢能、高速路等,构建氢能通道,通过规模化、综合性示范工程,打造氢能和燃料电池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氢能交通发展的愿景。

 

四、加快开展合作。推进国内国际汽车产业界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推动跨国产业的投资和商品贸易的结合,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的环畅通和安全稳定。

 

来源:汽车央访  资料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李强在北京调研时要求:以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升级助力汽车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info.title
2024年3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两会明确的各项任务,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李强首先来到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创新运营中心,察看云控基础平台系统、车路协同沙盘演示。李强充分肯定示范区探索创新成效,要求在标准制定、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升级助力汽车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李强随后来到百度公司亦庄办公区,了解大模型产品研发应用和国产化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建设情况。李强强调,要发挥我国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加大制度供给,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强听取公司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情况介绍,走进车间、实验室察看先进工艺展示。李强对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表示赞许,勉励他们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先进制程装备研发,更好牵引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李强详细了解大模型前沿技术研发情况,察看人工智能产品展示。李强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集中优势资源,加强攻关协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调研中,李强召开座谈会,听取北京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汇报和有关企业负责人发言。李强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李强指出,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算力、数据、算法等关键攻坚突破,多路径布局前沿技术,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要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统筹推进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应用,引导更多行业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加强分类指导和典型示范,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千行百业。要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给予新技术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必要的试错空间。李强希望北京市充分发挥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024年2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info.title
2024年2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0.6万辆和158.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5.9%和19.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4万辆和47.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6%和9.2%。
一、2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9.9%
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0.6万辆和158.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5.9%和19.9%。
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1.9万辆和40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和11.1%。
(一)2月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9.4%
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27.3万辆和133.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5.8%和19.4%。
1—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36万辆和34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9%和10.6%。
(二)2月商用车销量同比下降22.5%
2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3万辆和25.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6%和22.5%。
1—2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56万辆和5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和14.1%。
二、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9.2%
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4万辆和47.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6%和9.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0.1%。
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5.2万辆和12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9.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0%。
三、2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4.7%
2月,汽车整车出口37.7万辆,同比增长14.7%。新能源汽车出口8.2万辆,同比下降5.9%。
1—2月,汽车整车出口82.2万辆,同比增长30.5%。新能源汽车出口18.2万辆,同比增长7.5%。


 

企业动态

【企业专题】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
【X-GAME】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2023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竞赛训练营”顺利结营
专题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
专题丨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专题丨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专题丨中检西部检测有限公司
专题丨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
专题丨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公告目录

重磅推荐

城市频道

技术文章

成果篇——欣旺达动力闪充电池
$info.title
欣旺达动力闪充电池
成果篇——技术引领,体验非凡———深蓝SL03
$info.title
技术引领,体验非凡———深蓝SL03
成果篇——MEGA POWER电驱动系统开发及应用
$info.title
MEGA POWER电驱动系统开发及应用
【技术文章】整车级智能汽车图像感知测试技术
$info.title
整车级图像感知技术借助各视向摄像头搭建机器视觉,为驾驶员及乘客呈现内外部视觉信息,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开展的《整车级智能汽车图像感知测试技术》项目成果主要应用于智能座舱内全景环视系统、驾驶员疲劳监控系统、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倒车监控系统等座舱内视觉辅助系统的整车及功能及性能检测。

 

随着公路运输业快速发展、客货运输需求不断扩大,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不断发生,社会安全意识的便利化意识不断提升,智能网联汽车摄像头产品应运而生,通过在车身周向搭载摄像头并经算法处理形成图像,为驾驶员提供车内外静动态显示及监测,解决转向、倒车等场景区域不可见问题,为驾驶员提供有效信息以提高自动驾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国家及各部委正加快智能座舱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目标和措施,致力于规范整车图像分析类辅助系统的各项研发技术,目前整车级图像感知技术发展迅速,高度融合了智能报警、光学图像、人脸识别等各领域的技术,评测系统性能好坏的整车级智能网联汽车图像感知测试技术既是刚需又是研究难点。

 

由于图像的处理精度及还原情况影响驾驶员的危险场景处理能力,而国内外主要为单摄像头的零部件测试,无法评估摄像头系统在整车上的表现,因此为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级图像感知的权威、准确、智能、高效规范性法规测试,中汽院(汽车)检测有限公司开展整车级智能汽车图像感知测试技术研究,在应用智能摄像头的智能座舱车内监测系统的检测方法、标准工具、技术应用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辅助系统如驾驶员注意力监测、全景环视等智能摄像头等在应用过程中的光学适应性、图像质量进行测试分析,并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的相关法规测试。

 

二、成果创新点及解决的难点问题

 

本项目研发的成果包含可移动式太阳光模拟系统、全景环视图像检测系统、仿生机器人在内的检测设备及配套辅助工具一套,《营运车辆全景环视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驾驶员KSS等级评定培训方案》、《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检测方法》、《倒车监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检测方法》、《驾驶员注意力疲劳监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检测方法》等标准化检测方法。

 

该成果的技术创新亮点具体如下:

 

1、全面攻克车外行驶环境感知和拼接检测技术。针对营运车辆全景图像感知环节存在的拼接精度低、图像不连贯、现场还原能力差等难题,系统攻克了基于先验稀疏模型的全景环视图像采集技术,构建了具备视觉传感器单个/融合成像质量测试等功能的全景环视综合性测评分析技术,形成了发明专利4项,标准1项。该检测技术利用特制黑白格图卡及国际化色度卡采集全景环视系统的车身周围可视化图像,对拼接图像进行去噪、灰度化处理,通过直线检测、边缘检测等算法计算拼接图像的损失/重影/缝隙/面积,可以实现车身周围拼接图像或单个图像的性能分析。

 

2、系统突破全景环视系统测试场景布设及优化方法。为了解决环境光照角度/强度、图卡位置等因素导致全景环视测试场景布设难题,提出了图像感知测试光源环境布设方法,构建了可移动式太阳光源系统,解决了外部环境光照阴阳交叉、光照强度/位置不确定等问题,建设长36m宽15m的整车级智能汽车图像感知测试实验室,实现在地面2lx-1000lx的照度调节及均匀光照,为整车级智能汽车图像感知测试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实用新型专利1项。

 

3、破解面向系统的多维度测评方法。针对全景环视系统功能及其性能行业需求,攻克了面向全景环视系统准入认证的功能稳定性、可靠性、时滞性等方面的多维度测试技术,攻破DDAW(驾驶员疲劳监测)测试驾驶员无法准确评估自我疲劳等级的难点,形成驾驶员KSS等级评定培训方案,开发基于人脸大数据的仿生机器人,进而突破了涵盖全景环视、倒车影像、驾驶员监控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测评方法,起草了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营运车辆全景环视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并支持国家标准《汽车全景影像监测系统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的制定,形成发明专利5项,SCI论文1篇。

 

三、国际水平对比分析

 

1、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无车辆全景环视系统的标准法规,因此没有针对车辆尤其是全景环视系统法规性测试的相关技术与设备。虽然目前大部分乘用车已经标配了全景环视系统,但是相关测试设备与环境主要是车辆企业针对单个摄像头研发使用的,与法规性测试要求存在差距,因此本项目提出的整车级测试评价技术更符合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摄像头系统实际使用工况,属于原创性。

 

2、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开发的仿真机器人符合中国人特征,用于汽车驾驶测试,其面部采自于中国人形貌特征数据库,动作行为采自驾驶员行为数据库,更符合中国交通工况下应用的智能网联汽车摄像头系统图像感知测试。

 

3、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建设的实验室为国内首个满足营运车辆的大型灯光暗室,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并成功应用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对我国图像感知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成果应用情况

 

项目研究成果为智能网联汽车摄像头系统图像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分别与2022年、2023年应用至法雷奥汽车内部控制(深圳)有限公司、深圳佑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测试。

 

项目研究成果促进全景环视系统开发。2022年3月为鹰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了双挂列车全景环视测试,验证全景环视系统在双挂列车上的性能表现,为相关企业车型升级提供了技术输入,相关企业根据试验结果对车辆配置、结构设计等均进行了完善和优化,为行业相关车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项目研究成果促进倒车影像系统开发。2022年、2023年为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商用车及乘用车企业开展倒车影像摸底测试,验证倒车影像系统在整车上的视角大小,测试结果为系统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五、社会及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成果符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响应国内对智能座舱的技术发展、国外对驾驶辅助系统的检测要求,于2021年-2023年实现较大创收,经济效益达1800万元。

 

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成果有效提升行车安全水平,推动汽车测试领域发展。项目突破的营运车辆全景环视测试评价技术已广泛服务于汽车制造和道路运输行业。比亚迪工业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鹰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汽车制造企业和车载终端供应商采用本项目成果,在全景环视实时感知、倒车影像性能测试以及营运车辆安全运行方面开展应用,为车型升级改造、车载终端完善优化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项目成果推动了汽车测试领域的技术进步,有力促进了自动驾驶智能化水平以及行车安全水平的提升。

 

同时,形成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引领相关行业发展。项目所形成的标准测试环境与研发测试工具有效解决了营运车辆全景环视系统测试效率低、人为因素影响大等问题,并成功应用于《汽车全景影像监测系统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倒车辅助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营运车辆全景环视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等多项国家或交通运输行业标准。相关标准得到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认可并推行应用于全国,已逐渐成为全国各省对车载终端进行备案工作的依据标准,引领相关企业规范发展。

 

此外,本项目形成的光源选型与布置方案、全景图像拼接质量自动测试、系统延迟自动测试等一系列核心测试技术,显著提升了汽车和车载终端制造以及道路运输行业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涉及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图像技术、通信技术、汽车测试等诸多领域,拉动了汽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整个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能力。

 

 


供稿单位及作者
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
刘延、苏梦月、胡玮明、黄超智
 
【最新成果推荐】浅谈双向DC/DC变换器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
$info.title
浅谈双向DC/DC变换器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
城市篇丨中关村科学城2020年新能源汽车概况
$info.title
城市篇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0年新能源汽车概况
$info.title
城市篇丨聊城市2020年新能源汽车概况
$info.title
城市篇丨潍坊市2020年新能源汽车概况
$info.title
城市篇丨淄博市2020年新能源汽车概况
$info.title
城市篇丨青岛市2020年新能源汽车概况
$info.title

政策发布

北京丨推进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
河南丨推进高端铜基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应用
国家发改委: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充电桩(站)覆盖密度,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能力和充换电效率
北京顺义丨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氢能等低碳技术开发研究创新
山东丨重点面向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工作
湖北丨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产业选派人才担任“科技副总”
国务院: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
甘肃酒泉金塔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氢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推荐单位

整车领域

          储能装置领域:

驱动与控制领域:

充换电领域:

氢燃料电池领域:

芯片与智能网联领域:

科研及检测机构:

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