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官网!

搜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官方权威性工具书

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
联系人:王云龙
座 机:010-88110355
手 机:13691117911(微信同号)
邮 箱:chinaev863@126.com

>
>
>
重庆丨高质量建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等综合应用场景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丨高质量建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等综合应用场景

作者:
来源:
日期:
2025/03/27 11:46
浏览量

2025年3月26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重庆市推动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明确:


1)顺应产业创新趋势全面提升产业链:坚持“车路云网图”整体推进,做好产能整合统筹,促进整车向上出新,加力零部件引育,大力发展零部件再制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后市场,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产业链生态,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提高至10%。
 

2)强化支撑产业创新人才供给:鼓励企业联合院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教育部重庆高等研究院等特色学院,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等载体建设,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布局建设10家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3)增强支撑产业创新科技供给: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制定场景建设及开放专项政策,高质量建好北斗规模应用试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等综合应用场景,面向未来产业针对性打造一批专业场景,完善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首轮次工程流片芯片等推广应用政策,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熟化。
 

4)强化支撑产业创新人才供给:鼓励企业联合院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教育部重庆高等研究院等特色学院,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等载体建设,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布局建设10家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重庆市推动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下简称四链)深度融合,政府侧社会侧产业侧企业侧(以下简称四侧)高效协同为抓手,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产业生态,更好支撑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国家战略叠加和新一轮产业革命重大机遇,围绕“六区一高地”目标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与“416”科技创新布局融合发展,促进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主体高效互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到2027年,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取得明显进展,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保持西部第一、进入全国前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提高至36%、30%,累计形成全国首创“硬科技”成果100项,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30家、“瞪羚”企业300家左右,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达到8.6万家、1.28万家、400家、30家。

 

二、以产业创新为牵引做实做细四链融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资金链和人才链支撑作用,促进四链高效融合,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一)顺应产业创新趋势全面提升产业链。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建设更具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坚持“车路云网图”整体推进,做好产能整合统筹,促进整车向上出新,加力零部件引育,大力发展零部件再制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后市场,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产业链生态,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全面推进计算机、手机、家电向AI产品迈进,培育壮大具身智能机器人、服务器等产品,以新一代智能终端带动功率器件、化合物半导体、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新型显示等电子元器件上量发展,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面向轻量化、极端环境、特种功能等场景的轻合金、纤维复合材料、合成材料、特种玻璃等新材料和纳米材料、生物材料、超材料等前沿材料研发,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先进材料产品矩阵。壮大绿色智慧能源装备、动力及农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检验检测装备等优势品种,推动总包、成套、主机、零部件“一条龙”发展。做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品牌和“爆品”打造。迭代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软件封装。发挥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促进智慧医疗装备、智联电动车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企业按规定给予资金奖补。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提高至10%,新一代智能终端、新材料产值占行业比重分别提高至20%、25%,培育重大技术装备200款以上,形成15个市场过亿的食农产品“爆品”,软件信息服务业从业人数超过60万人,在人工智能、空天信息、低空经济、脑机接口等领域集聚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和拳头产品。
(二)增强支撑产业创新科技供给。围绕大院大所、大型企业、大通道、大商圈,建设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上下游企业参与、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建立健全“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生态赋能”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依托四大重庆实验室,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制定发布全市制造业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中长期攻关目录,实施企业科技攻关联合行动计划,整合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资金组织开展攻关,赋予项目牵头企业更大自主权。实施高质量产业创新孵化载体建设行动,沿链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打造成果转化全链条平台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平台按规定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团行动,构建有研发人员、有研发场所、有研发经费、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创新体系,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按规定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制定场景建设及开放专项政策,高质量建好北斗规模应用试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等综合应用场景,面向未来产业针对性打造一批专业场景,完善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首轮次工程流片芯片等推广应用政策,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熟化。到2027年,力争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提高至2%,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到1300亿元,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30个、概念验证中心10个、中试平台100个,年均孵化培育“硬科技”企业50家以上。
(三)加大支撑产业创新资金供给。深化“智融惠畅”工程,打造“融资需求清单+政金企对接+特色金融工具”矩阵,构建差异化全周期融资服务体系,实现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匹配。深化“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撬动作用,提高国资创投机构投资风险容忍度,对符合条件的正常投资亏损尽职免予问责。强化政府产业基金和产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政府产业基金要主动与产业部门对接,在投资立项评审与资金配置方案制定等关键环节,赋予产业主管部门更高话语权。加大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引育力度,推动形成分层分级基金群,扩大种子基金投资规模,探索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等新模式,健全完善“产业并购+份额转让+IPO退出”多元化市场退出机制,更好引导各类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科创企业资本化跃迁,持续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支持上市企业再融资。创新优化专属银行产品和服务,发挥专精特新支行等特色银行作用,升级技改专项贷、供应链金融等政策性金融产品,推广亩均英雄贷、专精特新专板贷等新型产品。到2027年,全市制造业领域新增基金投融资超过1000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制造业贷款比重不低于50%。
(四)强化支撑产业创新人才供给。以科技型企业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青年创新创业团队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引育并举工作体系和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国家级、市级引才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灵魂人物”,推进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实施初创型项目团队引育行动,探索设立科技型企业家引才专项,引进一批具有“超新星”潜质的青年人才队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点,编制发布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并建立数据库,对引入的紧缺人才按规定给予资金补贴。推广“教育+人才+科创+产业”明月湖科创园模式,实施大学生创业“启航计划”和“加速计划”,推广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一件事”,打造青年西部就业创业首选之城。引导普通高校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学科专业。鼓励企业联合院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教育部重庆高等研究院等特色学院,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等载体建设,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布局建设10家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提质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推动各类人才政策向制造业领域集聚。到2027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年均40万人以上,引育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30个。

 

三、以有为政府为引导加速加力四侧协同


政府侧加强有利于产业创新的良好环境营造,带动社会侧、产业侧、企业侧更加积极更为有效参与产业创新,形成推动四链融合更大合力。
(五)推动政府侧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健全六类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信用奖惩和监管机制,推动评价结果全面应用,推广信用修复“一件事一次办”,严格规范行政检查与行政执法,加强“综合查一次”“信用+执法”等场景建设,为全社会创业创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强化园区开发区制造业发展“主战场”作用,迭代优化园区开发区布局“一张图”,推动园区开发区产业特色发展,积极引进专业化园区运营公司,增强整合资源能力,打造四链融合四侧协同样板。高水平建设枢纽港产业园。顺应新时期产业创新需求,加强产业创新各环节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做好财政、金融、产业、科技、人才、环保、监管等政策协同,制定储备一批精准有效的产业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深入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完善惠企纾困政策精准帮扶和“直达快享”体系,深化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优化“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应用,促进企业在渝长期扎根持续壮大。
(六)推动社会侧扩大服务供给。推动科技资源协同共享,迭代升级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重大设施+仪器集群+数字智库”三位一体的创新基础设施开放网络,完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激励机制,提升科技资源开放度。大力引进培育研究开发、科技信息与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企业,着力提升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业效能。发挥公共服务平台“联接核”作用,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和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做强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化科技服务生态。深化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实施制造业与物流深度融合、制造业与金融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提速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建设,做强会计审计、交通物流、总包集成等细分领域,培育对外贸易、海外投资、涉外法律等领域专业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平台)、集聚区、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最高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支持。到2027年,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达640家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
(七)推动产业侧优化组合。优化完善产业链图谱,推动基于产业链图谱的“项目群”策划招引,突出“双招双引”,唱响“投资重庆”招商品牌,挖掘用好人才要素、产业配套、产业生态、营商环境四方面优势,积极推行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展会平台招商等方式,力争每年引进20个50亿元重大项目、1000个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扩链项目。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开展技改扩能、牵头技术攻关和带动上下游、生态圈企业集聚,强化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新形态”链主企业引育。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全面深化央地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国家战略腹地产业支撑,对符合条件的央地产业合作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深入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伙伴计划,持续办好“渝链同行、百场万企”品牌活动。加快布局建设“产业联盟”“开源社区”,构建多元合作开放的产业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持续推动企业强化行业自律和管理创新。到2027年,累计引育10家以上具有产业生态主导权的系统集成商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形成10个以上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产业联盟等第三方平台。
(八)推动企业侧全面提升竞争力。启动实施“百亿企业”产业链生态提优行动,支持大型企业横向联合、垂直整合、沿链聚合。提质提速“双倍增”行动,实施“鲲鹏”“小巨人”“独角兽”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按规定给予50万元—500万元支持。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攻坚新技术、打造新动能、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对符合条件的新产品按规定给予50万元—1000万元支持,推动企业上新、上云、上市。打造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备、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中小企业生态家园,对符合条件的生态家园按规定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支持企业参与“两重”“两新”项目,深入实施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天工焕新”等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大中长期贷款、再贷款对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力度,推动各类企业技改扩能、智改数转、绿色低碳转型,按规定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到2027年,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过百亿元企业分别增加至5家、50家,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项目6000个、更新设备3万台(套),新建数字化车间300个、智能工厂30个、绿色工厂100个,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200件。

 

四、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深度应用,推动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部署建设,推动上下游企业高效对接、信息共享、协同发展,提升四链四侧协同效能。
(九)建设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构建以“产业—行业—企业”为架构的数据仓,加速四侧四链数据归集,形成高质量产业数据集,夯实产业大脑数据底座。加快建设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打造知识计算平台、AI赋能平台、能力开放平台,推动行业知识经验沉淀集聚,构建行业智能体,推动智能体、能力组件等开放复用,实现知识积累、深度学习、价值创造能力。以“AI+产业大脑”为路径,打通行业应用场景全链条、全环节,推进四侧数据有序交换、四链资源互联互通。到2027年,产业大脑能力中心的多元服务供给、智能化支撑能力全面形成,累计集成上架1000个能力组件、100个数据产品,建设形成一批辅助决策智能体。
(十)打造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支持各类企业参与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发推广一批共性高频应用场景,实现产业分析、监测预警、辅助研判等通用功能,提供共性技术创新、数字化、政策和公共配套等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大脑项目和实战场景按规定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支持。鼓励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接入所属领域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开放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公共服务,带动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提升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智能决策与服务产业链能力。到2027年,建成各领域细分行业产业大脑50个、应用场景200个以上,“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行业产业大脑实现全覆盖。
(十一)培育建设“未来工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聚焦“AI+智能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产业生态新模式新业态,打造AI赋能示范型、协同共生链主型、生态创新引领型未来工厂并按规定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资源柔性配置的数字化供应链,催生开放式研发、云制造、分布式智造与共享产能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未来工厂”积极接入“产业大脑”,互联互通算法、模型、数字技术、实时运营数据等,依托产业大脑动态反馈政策导向、市场供需、产业链配套、技术发展趋势、要素供给等变化情况,加速四链四侧协同耦合,实现供求关系循环优化与生产组织模式重构升级。到2027年,建成“未来工厂”100个。

 

五、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细化明确市级部门责任,严格压实区县责任,汇聚各部门政策资源,健全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形成系统集成、精准施策、高效协同、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具体任务,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加大工作推动力度,确保各项政策举措、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十三)加大改革试点。探索基于产业创新综合体的产业创新综合集成改革,开展产品研发团队享有产品生命周期销售收入按比例提成、综合体享有所投资孵化项目利益分配权和正常投资亏损尽职免责等试点,打通从产业难题到研发课题、从创新成果到产品综合解决方案“两个循环”。深化亩均论英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科技体制机制、金融和人才领域改革,新谋划一批四链融合四侧协同的改革项目。
(十四)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市内重点产业聚合能力,积极吸引世界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创新团队在渝设立高科技研发机构。鼓励市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人才、技术双向流动。
(十五)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制造业领域市级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机制,2025年增长10%。全面落实政策一致性评价要求,形成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四侧高效协同综合政策体系。除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明确要求外,审慎出台限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措施及审批事项。鼓励区县在市级政策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出台支持措施。
(十六)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完善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探索建立产业用地保障基金,确保重大项目及创新用地需求。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探索推动园区统仓共配模式,打造数字化公路物流平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鼓励工业企业合理优化调整生产时序错峰用电,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储能项目,持续降低用能成本。
(十七)加强督促评价。突出目标导向、任务导向、结果导向,建立完善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四侧高效协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赛马比拼”“五色图”等方式对各级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强化宣传舆论引导,挖掘典型案例,打造一批标志性项目,广泛宣传、推广先进做法和经验,增强各界协同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四侧高效协同的共识。

 

 

国家政策

四部门:2024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核算情况
工信部:拟立项《汽车芯片产品零缺陷指南》等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
市场监管总局:7月1日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等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将开始实施
工信部:《汽车、摩托车用车速表》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初审情况公示(2016—2020)
财政部等六部门:积极开展汽车贷款业务 适当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
工信部装备中心:关于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
市场监管总局:电动汽车充电桩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2025年版)

地方政策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