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目录》遴选了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7大类产业112项先进绿色技术,列明了每项技术的工艺技术内容、主要技术参数、实际应用案例、生态效益等。各有关方面可据此了解相关技术的主要原理、路径方向以及应用场景和实施效果,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推广和使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全国生态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组织开展技术路演、成果推介等活动,推动技术产业化应用。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加强对《目录》内绿色技术应用的融资支持。
《目录》中与氢能相关的项目有:氢能轨道交通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安全高效低能耗“铁钌接力催化”氨合成成套技术;高效还原“3R”碳氢高炉技术;荒煤气清洁高效转化制乙二醇产业化绿色应用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一种高耐久、抗反极的燃料电池CCM及其制备方法;低阶煤低温热解旋转床分质转化清洁高效绿色综合利用技术;废锅流程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
1)技术名称:氢能轨道交通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产业类别:先进交通装备制造
工艺技术内容:采用模块化理念设计方法,基于燃料电池的可靠性、耐久性、结构强度、噪声控制等优化设计技术,实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整体优化设计。通过多堆燃料电池协调控制器,采用基于效率—功率耦合特性的多堆系统优化方法,实现多堆系统的优化控制和能量管理,提升多堆系统运行效率。通过多套燃料电池系统组合协调输出,满足氢能轨道交通车辆动力需求。
主要技术参数:单系统采用高兼容性与高拓
展性设计,总系统功率等级覆盖100~2000kW。采用高性能系统集成技术,系统峰值效率>65%,系统额定效率>45%。开发轨道专用高电压DC平台,电压制式达到1500V。
应用案例:
案例1:中车长客时速160公里全自动A型市域车氢能源系统应用改造项目。建设规模为:4套100kW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在氢能轨道车辆上。生态效益: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年降低碳排放量317.68吨。
案例2: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氢能源动力接触网作业车项目。建设规模:2套100kW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态效益:一台氢能接触网作业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0吨。
2)技术名称:安全高效低能耗“铁钌接力催化”氨合成成套技术
产业类别: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工艺技术内容:通过一步法石墨化碳载体高效制备新工艺,获得在氢气气氛保持稳定的大比表面积石墨化碳载体;基于石墨化碳载体,利用新型钌络合物为前驱体、以稀土和钡基化合物为助剂制备钌载量低的高性能钌催化剂;通过废钌催化剂高效回收工艺,实现催化剂中金属钌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催化剂全生命周期成本;基于自卸式氨合成塔反应器,采用“两铁串两钌接力催化”的催化剂填装方式,配合氨冷却分离及余热利用技术,实现在低温、低压、宽氢氮比和高惰性气体含量条件下高效、稳定合成氨。
主要技术参数:在低温(≤430℃)、低压(≤12MPa)和高惰气含量(≥14.9%)条件下,实现氨净值≥14.5vol%;钌催化剂使用寿命≥6年,钌回收率≥95%。
应用案例:
案例1:江苏宿迁禾友化工低温低压合成氨工业装置项目。建设规模:1套Φ1800合成氨工业装置(20万吨级合成氨)。生态效益:项目吨氨平均综合能耗约1.18吨标准煤,较同类传统铁基合成氨装置降低约0.2吨标准煤,年减排约6万吨二氧化碳、300吨二氧化硫和250吨氮氧化物。
案例2:黑龙江七台河勃盛清洁能源氨合成工业装置项目。建设规模:1套Φ2400合成氨工业装置(30万吨级合成氨)。生态效益:项目吨氨平均综合能耗约1.09吨标准煤,较同类装置年减排约20万吨二氧化碳、700吨二氧化硫和600吨氮氧化物。
3)技术名称:高效还原“3R”碳氢高炉技术
产业类别: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工艺技术内容:核心技术包括煤气动力调节系统、煤气脱碳系统、煤气安全喷吹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工艺流程为:焦炉煤气通过动力调节系统进行加压;富一氧化碳煤气依次经动力调节系统、脱碳系统进行加压提质,之后与高压焦炉煤气混合,通过安全喷吹系统进入高炉,高炉冶炼过程中的生产数据接入智能调控系统,对生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指导高炉操作调控。
主要技术参数:技术主要参数:煤气喷吹量40~80Nm³/t(铁),煤气温度40℃,喷吹煤气压力为500~750kPa,置换比0.4~0.6。主要设备技术参数:动力调节系统:操作压力5~800kPa,操作温度≤100℃。脱碳系统:操作压力600~800kPa,操作温度40℃,脱碳后煤气二氧化碳≤1%。安全喷吹系统:操作压力500~750kPa,操作温度40℃。
应用案例:
案例1:纵横钢铁碳氢耦合喷吹总承包项目。建设规模:2.5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富氢煤气+4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富CO煤气动力调节系统及脱碳系统,以及两座高炉碳氢耦合喷吹系统。生态效益:减碳比例5%~10%,年减排二氧化碳40万吨。
案例2:中天高炉富氢喷吹总承包项目。建设规模:2.5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富氢煤气动力调节系统,以及三座高炉富氢喷吹系统。生态效益:年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
4)技术名称:荒煤气清洁高效转化制乙二醇产业化绿色应用技术
产业类别:资源循环利用
工艺技术内容:以煤炭热解尾气(荒煤气)为原料,转化、变换、酸脱、吸附分离等一系列技术集成,将荒煤气中的价值较高的合成气组分氢气、一氧化碳提取,通过羰化加氢技术生产乙二醇。荒煤气在转化过程中将其中的有机硫转化成易回收的硫化氢,并通过湿法硫回收装置生产硫磺。
主要技术参数:实现荒煤气清洁治理与综合利用,实现压缩、转化、变换、低温甲醇洗、一氧化碳分离及脱氮等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合成气制乙二醇单位能耗达到1级。
应用案例:
案例1:哈密广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荒煤气综合利用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建设规模:年产40万吨乙二醇。生态效益:每年可回收荒煤气26.5亿标方,直接减排二氧化碳约62.8万吨,相比煤制乙二醇间接减排二氧化碳173万吨。
案例2:伊吾广汇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示范项目。建设规模:年产LNG约77万吨、燃料电池氢气约2万吨。生态效益:每年可回收荒煤气128亿标方,直接减排二氧化碳约211万吨,碳捕集回收二氧化碳50万吨/年,合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60万吨。
5)技术名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产业类别: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
工艺技术内容:燃气经过除硫除杂等处理后,与水在BOP中一同被加热,并送入电堆模组阳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重整反应产生氢气;常温的空气经过滤除杂后,通过风机送入BOP中加热,进入电堆模组阴极;一方面,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在电堆模组内发生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和热能;另一方面,电堆中未反应的氢气和空气通过燃烧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为BOP提供能量,并维持系统的热平衡;燃烧烟气中未被BOP利用的低品位能量,通过余热回收储存。
主要技术参数:单台系统额定输出功率≥35kW,交流发电效率≥64%。
应用案例:
案例1:惠州天然气电厂210kWSOFC发电系统示范。建设规模:装机容量210kW,厂内自发自用。生态效益: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约423.3吨,节约能耗200.1吨标准煤,无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排放。
案例2:深圳三环科技大厦200kWSOFC发电系统示范。建设规模:装机容量200kW,园区自发自用。生态效益: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约403.14吨,节约能耗190.57吨标准煤,无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排放。
6)技术名称:一种高耐久、抗反极的燃料电池CCM及其制备方法
产业类别: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
工艺技术内容:采用三合一分散方式处理CCM浆料,通过在质子膜阳极侧依次制备阳极浆料和阳极IrO2抗反极功能层,在阴极侧依次制备阴极浆料和阴极IrO2抗反极功能层,制成具有抗反极能力的CCM。解决由于燃料电池断氢重启,阳极欠气引起阳极催化剂失效、电堆供气不足,进而造成阳极电势高于阴极电势等发生的反极催化剂载体腐蚀问题,提高燃料电池寿命和安全性。
主要技术参数:浆料利用率96.3%,膜电极产线生产速度6m/min,膜电极一致性为±5mV@1200mA/c㎡。
应用案例:
案例1:安凯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营项目。建设规模:55台氢燃料电池示范运营公交车,总运营里程超391万公里。生态效益:累计碳减排量约2617吨。
案例2:北汽福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营项目。建设规模:13台氢燃料电池示范运营公交车,总运营里程超243万公里。生态效益:累计碳减排量约1626吨。
7)技术名称:低阶煤低温热解旋转床分质转化清洁高效绿色综合利用技术
产业类别: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工艺技术内容:采用两段式加热。第一段是旋转床低温热解装
置,原料煤在旋转床中隔绝空气从室温逐渐被加热到450~500℃,主要提取焦油组分,在提高焦油收率的同时确保油气品质。第二段是深度热解装置,提质煤进一步升温至500~750℃进行深度热解,把高附加值的煤气尽可能的利用起来,从中提取出天然气和氢气。
主要技术参数:单系统500万吨/年。热解产出的煤气热值≥5000kcal/Nm³。工业增加值能耗1.62吨标准煤/万元,吨油(气)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1.96吨。
应用案例:
案例1:河南龙成煤高效技术应用有限公司煤制油项目。建设规模:单系统50万吨/年粉煤低温热解工业化装置。生态效益:年碳减排量约3万吨。
案例2:河北龙成煤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煤制油项目。建设规模:单系统100万吨/年、总规模500万吨/年煤清洁高效综合利用一体化示范装置。生态效益:热解装置能源转化效率标定值为93.2%,年碳减排量约为28.5万吨。
8)技术名称:废锅流程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
产业类别: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工艺技术内容:结合强效混合气化与积灰防控换热技术,实现煤炭气化的同时稳定副产高压蒸气,显著提升气化效率和能量利用率,煤种适应性广。配备半废锅和全废锅两种工艺流程,为不同项目提供定制解决方案:对于高水气比要求项目(如合成氨),采用“干煤粉加压纯氧气化+辐射废锅余热回收+多级水洗”半废锅流程方案;对于一般水气比要求项目(如甲醇、天然气),采用“干煤粉加压纯氧气化+辐射废锅+高温气固分离+对流废锅”全废锅流程方案。
主要技术参数:比氧耗270~310Nm³/kNm³(一氧化碳+氢气),比干煤耗520~580kg/kNm³(一氧化碳+氢气),碳转化率>99%,高压蒸汽产量稳定不衰减,单炉稳定运行>330天。
应用案例:
案例1:浙江巴陵己内酰胺有限责任公司传统煤制氢提标改造及副产合成氨联合装置技改项目。建设规模:2套85000标准立方米/小时(一氧化碳+氢气)半废锅气化炉。生态效益:单炉100000标准立方米/小时(一氧化碳+氢气)运行,单炉年副产高压蒸汽28~32万吨,可节省标准煤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余万吨,废水外排减少50%。
案例2: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规模:4套175000标准立方米/小时(一氧化碳+氢气)全废锅气化炉。生态效益:单炉180000标准立方米/小时(一氧化碳+氢气)运行,单炉年副产高压蒸汽80~88万吨,可节省标准煤11.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余万吨,废水外排减少50%。
《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链接地址: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501/P020250120356770080690.pdf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的通知
发改环资〔2024〕18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委、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国资委、能源局,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有关要求,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发改环资〔2022〕1885号)工作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遴选编制了《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技术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务院国资委
国家能源局
2024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