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官网!

搜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官方权威性工具书

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
联系人:王云龙
座 机:010-88110355
手 机:13691117911(微信同号)
邮 箱:chinaev863@126.com

>
>
>
北京丨以服务新能源汽车发展等为重点,打造“车—桩—位”一体化创新解决方案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丨以服务新能源汽车发展等为重点,打造“车—桩—位”一体化创新解决方案

作者:
来源:
日期:
2024/12/12 11:33
浏览量

2024年12月5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方案》明确:


1)发展目标:到2025年,推动新型储能在分布式新能源、超(快)充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等场景实现应用,加快虚拟电厂建设。


2)推动数智融合示范:探索新型储能与虚拟电厂、电动汽车、智能微电网、综合智慧能源等新业态融合,稳妥推进新型储能多元化示范。以服务新能源汽车发展、增加绿电消纳、提升电网资源调配能力为重点,打造“车—桩—位”一体化创新解决方案。鼓励新型充电设施参与电网负荷调控,提升电网资源利用效率。

 


关于印发《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京经信发〔2024〕65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把握发展机遇,整合资源优势,推动本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4年12月5日

 

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把握产业发展机遇,整合资源优势,推动本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形势与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三、空间布局

 

四、重点任务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立足北京新型储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驱动,聚焦产业链堵点卡点环节,面向新型储能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发展需求,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储热储能等三大领域,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储能安全、数据管理、回收利用等五大共性技术方向,组织实施八项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布局前瞻领域,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创新,实现关键零部件及共性技术突破。
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创新。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研发长寿命高安全零衰减锂电池储能电芯;开发高电导率、高稳定性固态电解质,突破固态电池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关键工艺;完善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体系,提升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长时电能存储容量保持率;加快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设计,成形工艺研究,高功率电堆、大容量高效率储能单元模组系统开发与验证,突破国产化膜和碳毡、碳布电极技术,推动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在物理储能领域,聚焦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优化设计及控制、大功率压缩机、低温膨胀机、低成本高效换热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推动压缩空气、热泵储能规模与效率不断提升;围绕大惯量飞轮本体及惯量传导装置设计、五自由度磁悬浮设计及控制、飞轮阵列控制等技术加强研发,加快高惯量新型飞轮储能和电力级磁悬浮飞轮储能研发制造。在储热领域,加强低成本、宽温域、高储热密度储热技术开发,加强新型储热材料技术攻关。加强储热系统集成创新,加快高温压缩机、高效能换热器等技术和装备研发。在前瞻储能技术领域,攻关超导储能等前沿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压缩二氧化碳储能、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储能技术。
加快关键零部件及共性技术突破。围绕关键零部件,研发高可靠性高环境适配性紧凑型储能变流器、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光储一体化储能变流器、储能用前端采集芯片、无线通信线束BMS等核心部件。围绕系统集成,支持具备主动支撑能力的大规模储能系统群控研发及工程验证,推动大容量储能电池集成研发及生产关键检测技术发展提升。围绕新型储能安全技术,突破电池本征安全控制、电化学储能系统AI安全预警、储能并网系统集中远程监测、高效低成本热管理及热安全技术、系统多级主动防护结构及关键材料、热失控与火灾风险监测预警、高效灭火及防复燃、储能电站整体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支撑储能电站安全运行。围绕新型储能数据管理应用,突破储能电站全设备、全量、全时电芯级数据“采—传—存—用”全过程物联及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围绕储能产销协同运行控制,突破面向多场景、多类型、多层级的储能协调优化配置方法、时空协同优化运行调度方法及运行控制大模型技术。围绕电池回收利用,突破电池离在线状态估计、重组等梯次利用技术以及拆解技术,提升锂镍钴锰等稀有金属回收率。
(二)推动数智融合示范
依托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坚持数智赋能,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与电力电子、新一代信息通信等先进技术融合发展,探索新型储能与虚拟电厂、电动汽车、智能微电网、综合智慧能源等新业态融合,稳妥推进新型储能多元化示范。
积极推动新型储能与新业态融合发展。支持光储充检、光储充换、光储直柔等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以服务新能源汽车发展、增加绿电消纳、提升电网资源调配能力为重点,打造“车—桩—位”一体化创新解决方案。鼓励新型充电设施参与电网负荷调控,提升电网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与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能楼宇等用能场景深度耦合,创新数字能源产品及解决方案,提升能耗管控、分析、优化等数字能源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虚拟电厂。
稳妥推进新型储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在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安全战略的前提下,在非人员密集区稳步推进相关应用场景。鼓励昌平区、房山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示范区围绕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高安全性储能技术路线和储能系统安全技术开展示范应用。鼓励制造业企业在厂区或所在园区内配置新型储能设施,提升用户电力平衡能力,降低综合用电成本。鼓励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算力中心、5G基站等其他终端用户,灵活探索用户侧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推动新型储能与应急救灾等领域跨界融合,拓展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
(三)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依托北京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牵引能力强、辐射带动广、集群效应大的数字能源及新型储能智能制造企业,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重点布局数字能源产业。鼓励企业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智能管理、智能诊断、智慧运维、智慧运营等系统,提升新型储能系统管理水平。鼓励数字能源企业、系统集成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电站运行状态,开展功率预测、电价预测等,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实现储能资产价值创造最大化,达到投资与运营管理闭环。引导信息软件企业拓展数字能源业务,针对新型储能领域典型应用场景需求,提供可实际落地优质解决方案。支持搭建服务新型储能工程设计等数字化平台,提供设计、建造、运维、管理等工程技术服务,发展新型储能领域科技服务业。鼓励重点产业区、能源央国企开放应用场景与合作渠道,引进、培养数字能源运营技术服务商,提升北京数字储能产业能级和规模。
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重点布局新型储能系统集成、关键材料和核心装备研发制造,以建链、补链、强链为目标,鼓励采取“产业基金+智能制造”方式,锁定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引入重点关键核心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企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支持企业在京落地高端生产线、建立全国旗舰店、打造“母子工厂”,鼓励建设展示中心。支持企业推进小试、中试线建设,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鼓励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提升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空间承载能力,推动构建研发、生产、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发展。
(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北京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中试验证、检验检测、产教融合平台,推动建立储能大数据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全面支撑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关键元器件、系统集成、储能安全、数字能源等技术领域,整合优势资源,围绕产业共性技术等重大需求,推动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覆盖新型储能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创新中心与新型储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发机制。
中试验证平台。支持能源电力企业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及产品实证基地,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试验基地、北京市未来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的产品质量验证和工艺验证能力,加快新型储能工程化实施和产业化应用进程。
检验检测平台。鼓励机构、企业联合上下游筹建国家级新型储能(新能源)检验检测平台,开展新型储能产业的标准制定、仿真建模、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定等服务,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产教融合平台。支持在京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北京新型储能企业与产教融合平台加强合作,围绕新型储能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提升新型储能领域人才保障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联合储能行业联盟,搭建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全球新型储能数据库,跟踪全球新型储能产业各类信息建立新型储能市场动态监测机制,对市场需求、产能布局、产量、出货量、成本价格等关键信息进行监测,为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战略指引。
国际交流平台。依托全球能源转型大会、储能国际峰会等,积极发挥储能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国际交流平台,全面开展新型储能技术、人才国际交流合作。

 

五、保障措施

 

国家政策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整车企业切实践行“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承诺
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
区域、单位均可申报!工信部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工作
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运输建筑垃圾 国办转发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
两部门:优化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报装服务机制
工信部等三部门:促进北斗车载终端赋能应用 在车联网中推广应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
工信部:《车载毫米波雷达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等多项汽车行业标准列入公示

地方政策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