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半年报披露,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明显下降。虽然日本三大公司对利润下降的原因解释不同,但笔者认为,这是到了转型时刻。过去两年里,分析世界各大汽车整车公司的经营情况,出现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除特斯拉和比亚迪以外,大多是亏损状态或微利经营;而生产传统能源汽车则盈利很好,少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比多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更好。于是坊间便有人猜测,结合欧美市场转型放缓,汽车产品能源转型会不会是一个陷阱?对此,笔者的看法是:汽车产品的能源转型势在必行,世界汽车产业都会经历转型时刻,只是转型时刻的早晚和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会有所不同。
1、世界汽车产业能源转型势在必行。促使世界汽车产品能源转型的原因有二,一是符合世界范围的能源转型和减碳要求,二是可以降低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总成本。这两个原因都是确定无疑的。特别是第二个原因,是来自市场端的动力。尽管在世界大部分市场电动汽车成本和价格还偏高,在全世界充电都不如加油方便。但随着电动汽车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的成本与售价终可与燃油汽车持平,而充电和换电也会和加油一样方便。到那时,电动汽车成本低的优势就会非常明显。所以说,世界汽车产业能源转型不仅仅是外部要求,而且还有内在的市场动力,因此势在必行。
2、油车赚钱、电车赔钱是暂时现象。一是这次汽车产品能源转型与以往的小转型和技术进步不同,包括重大技术转型和产业链重构,具体说,就是需要建立大规模的动力电池产业和全面的充电换电体系,转型才能完成。这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相当长时间的成长。二是传统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都面对同一市场,如果电动汽车相比传统能源汽车,或性能不好(如续驶里程不够长),或价格太高,或使用太不方便,用户就不会广泛接受。因此,生产厂家必须牺牲利润吸引用户,甚至还需要政府补贴或优惠。传统汽车大企业很难不度尽艰辛而完成转型。特斯拉和比亚迪是特例,特斯拉也曾长期亏损,差一点熬不过去。三是一些转型慢的国际大公司,目前表面上看利润很好,赚的盆满钵满,但迟早要过这一关。中国市场的情况就是明证。前两年,大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还看不出能源转型对于利润的影响,而今年就很明显,明年会更明显。
3、中国和其他汽车大国采取了不同的转型节奏,中国转型快,而其他汽车大国转型慢。这也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由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社会资源本禀赋决定的。
中国由于转型需求更加迫切,既需要解决石化能源过度依赖进口问题,又需要解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问题,还希望借此实现解决产业跃迁,由汽车产业相对落后国家建成汽车强国。所以我们采取了快转型的战略。当然,我们转型快,也倚仗于我们的特有优势。我们有体制机制优势,全社会协调一致能力强。我们也有正处于建设高峰期,充电换电设施建设能力强的优势。而其他汽车大国,至少没有产业跃迁的需求,又有社会发达程度高,需要平稳过渡的限制。所以他们选择慢转型的战略也是合理的。
当然,无论转型快还是还转型慢,都会面临各自伴随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转型快,阵痛强,市场竞争激烈,大部分企业生产电动汽车还不挣钱。产业发展看起来形势大好,而大部分企业却很困难。另外,还有技术进步较快带来的安全隐患较多,老车型残值低等问题。而其他转型慢的汽车大国,难处是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一举成为世界汽车强国,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下降。由于市场的压力,他们还需要尽快建设自己的动力电池产业,和充电换电基础设施,这两方面还需要和中国搞好合作。与中国合作也是进退两难,合作则进一步养大强劲的竞争对手,不合作则很难度好这一关。
总而言之,各国的汽车产业都必须经历能源转型。目前利润表现还光鲜亮丽的国际大公司,也一定会经历利润大幅下降的转型期,只不过时间比我们晚一些,程度可能比我们弱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