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官网!

搜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官方权威性工具书

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
联系人:王云龙
座 机:010-88110355
手 机:13691117911(微信同号)
邮 箱:chinaev863@126.com

>
>
>
苗圩: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实际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您现在的位置:

苗圩: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实际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
来源:
腾讯新闻
日期:
2024/05/29
浏览量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作出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16.98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是22.5%;2023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占世界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 年位居全球第一,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2023年9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是首次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召开的全国性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对于当前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赋能特征明显,我们需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趋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大中小企业需融通发展,我们需要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是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进一步扩大,我们需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二、“再认识”传统产业,必须稳住传统制造业基本盘

 

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首先要“再认识”传统产业。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要统筹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益,进一步释放经济存量中蕴藏的动能潜力。传统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


当前,地方实践中对传统产业发展存在一些误区,有观点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味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只是一种人为划分,实际上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由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的。比如,新材料产业就离不开钢铁、有色、化工、石化这些传统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归根结底还是汽车,只不过是把动力系统由内燃机和油箱换成了电动机和电池;传统钢铁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解决了国内高等级钢的需求,诠释了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的真正意义。


再比如,有观点把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高耗能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业、夕阳产业。实际上,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覆盖了几乎所有传统和新兴的制造业领域,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是我国必须要保持并增强的优势。对于部分传统产业,高耗能更多是由产业特性及规模总量决定的,我们要解决的不是高耗能而是能耗高的问题。要以绿色制造实现生产节能清洁低碳,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制造业必须要先稳住传统制造业基本盘,不能顾此失彼,决不能把传统制造业当成落后产业,而是要“老树发新芽”,牵引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焕发新机”,加快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使传统制造业向“好”向“绿”向“新”转变,以服务型制造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方面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去追踪“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热点,而是要在差异化发展上下功夫。


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离不开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也离不开科技、产业、金融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财政资金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物流、航运等环节给予补助,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重大工程给予支持,持续出台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

 

三、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非常重要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保持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基本稳定非常重要。在经济学领域,“配第- 克拉克定理”揭示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占比通常会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比重也会相应下降。但发达国家通常是在进入高收入阶段以后才呈现制造业比重下降趋势。


我国情况与之不同,制造业比重从2011年起不断下降。到2020年,已由 32.06% 降至26.18% 。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滑,值得高度警惕,要杜绝制造业“未强先衰”。为此,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一要求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近几年,我国制造业比重虽略有波动,但其在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中依然具有重要作用,展现出我国制造业规模大、体系全、韧性强的重要优势。


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稳定制造业比重的基础上,实现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具体举措有五个方面。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


二是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要真正落实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抓技术创新必须抓住企业这个关键,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住传统产业基本盘,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四是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继续加大高质量发展力度,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加强网络设施和智能计算中心、新型数据中心等算力设施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和协调联动,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


五是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加快节能 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做好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等废旧资源回收利用。

 

四、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新型工业化创新引擎

 

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在应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能力不足、效果不佳。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通过产业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形成全社会创新和原始创新大量涌现的创新格局。


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达2.64% ,切实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抓技术创新必须抓住企业这个关键,比如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的OpenAI是一个只有9年历史、700人的中小公司。我们要培育更多像华为这样重视创新的企业。多年来,华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保持在10%以上,近年更是达到20%以上。必须确立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布局,“化点成珠、串珠成链”。


人才是支撑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新型工业化是对人类工业发展道路和工业能力边界的新探索,既需要深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又需要能够适应现代先进技术和装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主要从事知识性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应用型人才。要加大产业高素质人才招引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生产线、智慧工厂、定制化生产的产业工人以及软硬件人才。要优化产业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增强人才获得感和归属感。

 

五、用好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非稀缺性、强流动性、非排他性等特点,且数据要素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数据深度嵌入经济增长函数,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形成“新质要素×其他要素”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线性增长转向指数级、裂变式增长,给制造业的设计、工艺、制造、营销、服务等活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是人口大国、互联网大国,数据资源十分丰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红利式微的情况下,通过挖掘数据要素的巨大价值,释放新的生产力发展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发展空间。要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要素组合优化焕发新“要素红利”,让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优质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推进生产工具创新升级,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当前,还要廓清数据利用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公共数据被少数部门占有,不开放、不共享,个人数据被滥用等。我们需要在数据资源要素价值管理创新中完善数据要素产权制度,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打破数据价值流动枷锁,真正释放数据要素新价值,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先机。要以通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红利,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要把全国一盘棋贯穿始终,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本文刊发于《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3期)

 

 

[1] 苗圩.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实际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024,1(03):1-4.
 

行业要闻

2024汽车轻量化论坛在京召开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正式发布
芜湖颁授首个乘用车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
科技硬实力再获认可!佰维存储董事长孙成思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大事记简报(2024年第11期)
J6L纯电动环卫车,城市清洁的“超能”伙伴
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政策简报(2024年11月)
J6L纯电动搅拌车 重塑城市商砼运输

企业动态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