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6日,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沈阳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
发展目标方面,《征求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比达到25%,超过1000亿元,把沈阳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重要汽车产业中心。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征求意见》明确:
1)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多极发展新能源整车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链布局;推进驱动电机项目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2)构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体系:引进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支持氢燃料电池装备研发及检验检测平台建设;集聚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企业;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多场景应用。
3)打造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体系: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
沈阳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新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未来三年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振兴新突破重点工作任务,确保《沈阳市“十四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略
(二)发展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华晨宝马、上通北盛等整车企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引进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车型,提高产能利用率,打造高端汽车品牌制造基地形象;争取盘活华晨集团旗下在沈品牌产能,使企业恢复生产;力争引入1-2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形成以节能汽车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先导、先进汽车智能制造与优质汽车服务为两翼、国内外两个市场协同发展的沈阳汽车产业新体系。
优化产业布局。在大东和铁西区现有汽车产业布局基础上,以铁西区为核心深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发展,以大东区为核心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业态集聚;浑南区定位高端科技型产业链配套区,引育芯片、电子电器、传感器等智能汽车配套产业链;苏家屯区定位汽车检测、汽车轻量化、汽车模具为主的产业链配套区,招引车身部件、检测机构、汽车材料、汽车模具等企业落户。
完善配套体系。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底盘、车身、内外饰件等传统优势零部件,进一步壮大现有零部件配套链的产业规模,重点补足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品产业链配套,新增2-3家百亿级零部件龙头企业,培育2-3家国内汽车零部件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做强国内市场的同时,初步实现配套国际市场。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沈阳汽车检测产业基地,实现1-2家大型检测机构落户沈阳,完成建设并达到投入使用的条件;新引进2-3家高端汽车模具企业,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提供模具配套服务;提升现有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打造科创中心、智能制造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优质的汽车生产性服务支撑体系。
力争到2025年,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比达到25%,超过1000亿元,把沈阳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重要汽车产业中心。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节能汽车产业提档升级
1.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升级。加大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怠速启停等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升级。发挥龙头骨干整车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重点企业研发中心提升研发技术水平,重点开展高压电池、动力总成、电机等领域核心技术研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
2.盘活现有整车生产能力。通过引入造车新势力以合作伙伴、代工服务等方式灵活利用华晨汽车集团破产重组后的相关产能、资质等重要生产资源。积极促进宝马在沈阳本地化生产更多的高端车型,把宝马沈阳基地打造成为宝马集团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推动上汽通用在北盛工厂加大新车型投放力度,盘活上通北盛闲置产能及厂区,提高产能利用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国资委,大东区、铁西区、辽中区)
3.有序推动专用车市场发展。发挥德恒装备、天鹰专用车等优质专用车产业资源,持续发展环卫车、救护车、清障车、冷藏车、运输车、自卸车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专用车及特种车辆,完善产品体系,提升品牌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做大专用车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沈北新区、辽中区等相关区县)
(二)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
4.构建多极发展新能源整车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华晨宝马引进新世代车型,扩充新能源汽车产品型谱;结合沈阳市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沈阳市现有整车生产资源,力争引入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构建整车多极发展格局,扩大沈阳市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铁西区、大东区等相关区县)
5.加快推进动力电池产业链布局。推进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亿纬锂能储能及动力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国科金能新能源汽车用低温动力电池产业化,锚定协鑫集团、远景动力、宁德时代等行业内头部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打造动力电池“链主”明星企业,根据“链主”企业的配套需求引入相关联的电池隔膜、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等上游关键配套企业,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条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铁西区、大东区、浑南区等相关区县)
6.推进驱动电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采埃孚电驱动项目建设,同时配套引入永磁体、硅钢材料、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配套零部件项目。瞄准精进电动、日本电产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力争在2025年前再成功招引一家驱动电机及减速器生产企业,发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加速构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生产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铁西区、大东区、浑南区等相关区县)
7.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围绕公共停车场、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新建住宅、办公楼、商场、酒店等建设公共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支持公交、环卫、通勤、出租、物流等领域加快建设专用充电基础设施。鼓励利用自有建设用地,或通过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在出租、物流、矿区等领域率先推进换电站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城建局、房产局、商务局、交通局、自然资源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各有关区县)
(三)构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体系
8.引进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依托与上汽通用的良好合作,积极与上汽红岩、上汽申沃、上汽大通等企业沟通,引进燃料电池重卡、客车、MPV等车型。抓住丰田公司在辽宁选址建设燃料电池整车生产线的良好契机,推进丰田燃料电池整车特别是商用车型生产线落户沈阳。抓住宝马氢燃料电池SUV量产车型(iX5 Hydrogen)进入测试阶段以及配套氢燃料电池系统启动小规模量产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大东工厂量产电动车型iX3与iX5 Hydrogen使用相同的第五代eDRIVE电驱系统优势,积极引入宝马燃料电池整车落地沈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大东区、铁西区等相关区县)
9.支持氢燃料电池装备研发及检验检测平台建设。依托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航天三菱、沈鼓集团等力量,围绕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制备等关键环节,突破电解水氢气制备技术,高压气态、低温液态等储氢技术以及膜电极、氢气循环泵、空气压缩机等核心装备制造技术。依托我市特检院等现有检测机构,通过引进中国汽研、中汽中心、上海汽检等国家级检测机构,搭建氢燃料电池汽车检验检测与认证平台,建设储氢气瓶安全性能检测实验室,开展检测认定工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场局、商务局,大东区、铁西区等相关区县)
10.集聚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企业。构建氢燃料电池制造完整的产业链,在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方面重点引入捷氢科技、亿华通、雄川氢能等企业。瞄准中科科创、美国戈尔、加拿大巴拉德、国鸿氢能等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开展招商工作,构建膜电极组件、双极板、碳纸、催化剂、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车载储氢系统等重点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生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大东区、铁西区等相关区县)
11.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多场景应用。围绕氢燃料电池产业园、物流园区和用氢企业周边,以“以车促站、车站联动”的模式在2025年之前建成2-3座加氢站。立足物流运输、公交客运等氢燃料电池汽车适配运输场景,逐步实现2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上线运行。(责任单位:市城建局、市场局、应急局、交通局,大东区、铁西区等相关区县)
(四)打造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体系
12.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国资沈阳市车网公司,负责统筹推进沈阳市智能网联产业顶层设计、应用示范区建设、商业运营模式落地等工作,快速实现产业升级与规模增长。加快大东汽车城智能网联汽车路网智能化改造升级,逐步推广到全市其他区域范围。建立全市统一标准的云控平台,建设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服务对象的智算中心,保持多级多结构云部署,将前期建设完成的智慧道路相关设备数据及后续建设智慧道路数据一并接入云控基础平台,提供车路云一体化服务,开展自动驾驶车辆运行监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公安局、交通局、城建局,大东区等相关区县)
13.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发挥东软集团、美行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业联盟及创新中心,围绕激光雷达、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车路协同等领域,引入相关企业落户沈阳。持续举办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定期举办智能网联汽车专题招商推介会,引进和培育相关企业。加速8.8万平方米的智能网联大厦建设,打造产业生态聚集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大东区、浑南区等相关区县)
14.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拓展自动驾驶车辆应用场景范围,重点推进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清扫车、无人零售、无人配送等场景测试并逐步商用化。依托大东区汽车城智慧交通专线项目,对公交车开展智能化改造,打造智慧公交。围绕沈阳市物流园区周边路段,建设包括自动驾驶短途接驳车辆及循环物流车、干线自动驾驶卡车等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形成沈阳特色运营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信局、交通局、公安局,大东区)
15.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加大政策法规创新力度,逐步出台满足商用区建设和运营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5准,主要包括自动驾驶无人化、商业化出行服务试点,城市快速路、高速路自动驾驶测试与示范应用,无人配送、无人清扫等各类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的政策发规和技术标准等。加快路侧单元、车载终端、云控平台数据接入、多功能综合杆等标准规范制定。进一步推动商用区数据安全和测试运营安全水平,建立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治理机制的落地实施。(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公安局、交通局,大东区等相关区县)
(五)完善零部件产业链配套体系
16.拉动传统优势零部件企业提质增量。依托名华模塑、航天三菱、来金汽车等骨干零部件企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汽车车身、动力总成、底盘、内外饰等传统优势零部件领域,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品迭代和新产品研发,增强高端零部件配套能力。支持骨干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实现做大做优,围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大配套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推进中小零部件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17.打造差异化零部件产业集群。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支持各区通过资源整合向特色化、差异化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围绕头部企业配套园和重点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建设一批配套产业园区,实现关键零部件配套聚集发展。大东和铁西区发挥现有零部件产业优势,扩展产业集聚效应。浑南区以高新技术为重点,搭建汽车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以高精地图、自动驾驶、车载芯片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汽车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苏家屯区以轻量化零部件、检测产业为重点,打造汽车模具、轻量化、检测于一体的综合大型零部件产业园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18.补齐高附加值零部件短板。依托金杯锦恒、延锋汽车饰件、德尔福派克等重点零部件企业,发展壮大安全气囊、安全带、仪表总成等产品生产。瞄准日本电装、联合汽车电子、延锋伟世通、捷威动力、宁波均胜电子等电子电气零部件领域优势企业,开展定向招商,加快引进发动机控制系统、车灯系统、传感器、车身稳定系统、车载影音娱乐系统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电气产品,弥补沈阳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生产空白。(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六)推进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升级与轻量化发展
19.重点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引导企业聚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设“产学研用”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围绕工业机器人、IC装备、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等重点产业链方向,以企业为主导开展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关键领域基础材料、部件、设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20.加快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实施工业APP孕育工程,通过工业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促进工业APP产品的迭代升级。围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建设,推进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智能化管理等试点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21.建设汽车轻量化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苏家屯区建立汽车轻量化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高校等单位,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引进新材料龙头企业。结合现有的科研成果,以汽车新材料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汽车新材料发展体系,组建汽车新材料产业联盟,吸引全国各大整车厂及零配件企业加入,推动沈阳市汽车新材料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七)强化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
22.推动二手车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完善二手车鉴定评估、转移登记、保险、纳税等服务功能,由顶棚式向楼层式、商场式发展,向场景化、数字化、体验化创新转型,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鼓励二手车交易市场开展统一评估认证、延长质保、先行赔付等服务,将展销车辆明码标价,随车展示车辆评估、认证信息二维码等。(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23.提高报废汽车拆解及再制造能力。培育和引进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及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服务网络,提升回收企业拆解水平和服务能力,拓展免费上门拖车和代办车辆注销登记等服务,为车主交售车辆提供便利。鼓励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向县、乡镇延伸回收服务网点。(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24.发展沈阳特色“汽车+文化”经济。创新汽车文化旅游活动,支持汽车运动赛事、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等项目建设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赛事在沈举办。建设具有特色的汽车小镇,引入地产资本在园区打造以汽车旅游为主题的汽车模型体验馆、汽车文化运动主题公园、汽车营地等文旅场所,定期组织行业交流、举办学术会议、发布研究成果。积极适应网上车展新趋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汽车展销模式,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互促的新局面。(责任单位:市文旅局、体育局、商务局,大东区、铁西区等相关区县)
(八)聚力打造汽车生产服务业
25.打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服务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加快布局建设沈阳市汽车检测服务、汽车研发服务、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等汽车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配套布局建设生活配套设施,搭建集人才培训、技术服务、产业孵育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公共服务生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场局,铁西区、大东区、浑南区、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26.提升本地汽车检测服务能力。重点打造汽车研发检测中心,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检测服务能力。针对在用车检测、二手车检测等后市场检测需求,构建“1+N”的1个综合性机动车检测基地及N个分布式小型检测站的在用车检测体系。(责任单位:市市场局,铁西区、大东区、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27.实施重点模具企业培育工程。引进重点汽车模具企业,并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各类资源向模具产业园区聚集。引导中小模具企业开展专业化配套,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点产业化项目。支持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标杆的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完善汽车模具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28.加大汽车产业金融服务力度。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工业专项资金和科技资金等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引导组建汽车产业基金,吸引基金、银行、民间保险和外资等投资主体,设立沈阳市汽车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本地汽车产业链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为创新型中小配套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沈阳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汽车产业提供服务,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责任单位:市金融局、盛京金控,铁西区、大东区、浑南区、苏家屯区等相关区县)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链长制”工作专班
组建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链长、主管副市长任链长的沈阳市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制”工作专班,顶格推进本专项行动计划的落实。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建立统筹联动的工作机制,结合职能和实际,明确责任,强化目标考核,加强通报和协调调度,积极落实各级政府支持全市汽车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及时解决行动计划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统筹现有的各类市级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推动汽车产业技术攻关,提升沈阳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适时研究出台鼓励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新兴产业业态集聚。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出台各级招商及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政策、资金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精准到位。
(三)创新产业链招商方式
按照“专业机构、专业队伍、力量集中、上下统一、权力下放”的思路,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创新,研究建立市级和县区上下一致的专门招商机构。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鼓励不同区域发展特色经济。围绕龙头企业以商招商,开展定向走访,深挖企业再投资意向,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做大产业集群。鼓励第三方招商,以第三方购买服务方式,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模式新路径,提升招商谋划和项目研判专业化水平。
(四)培养多层次产业人才
充分发挥沈阳市的区位优势,联合省内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和本地培养力度,培养建设由行业领军人才、研发与技术应用型人才、优秀专业技术工人组成的多层次立体型汽车产业人才梯队。依托汽车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联合优秀企业,加强市属高校汽车相关的电化学、新材料、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建设,培养研发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立足本地教育资源和企业培训系统,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快培养本地化高素质汽车专业技术工人。
(五)注重监督检查评估
加强计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和预警工作。政府职能部门要对方案实施期间的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分析,对重大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建立计划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及部门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解决办法,保证计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