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官网!

搜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官方权威性工具书

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
联系人:王云龙
座 机:010-88110355
手 机:13691117911(微信同号)
邮 箱:chinaev863@126.com

>
>
>
攀枝花市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发展规划(2021—2030年)

您现在的位置:

攀枝花市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发展规划(2021—2030年)

作者:
来源:
日期:
2022/11/22 12:21
浏览量

2022年11月20日,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印发《攀枝花市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发展规划(2021—2030年)》。发展目标方面,《规划》明确: 


1)近期目标(2022—2023年)进入氢能产业全面起步期,在攀枝花市建成相对完善的氢能供应网络及应用推广体系,氢能技术支撑平台与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氢能示范项目有序推进。


2)中期目标(2024—2026年)进入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期,全市氢能产业规模稳定增长,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氢能应用场景基本成熟,氢能产业链布局基本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


3)远期目标(2027—2030年)进入氢能产业塑造优势期,氢能产业成为推动攀枝花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氢能产业由示范带动转向为市场拉动,氢能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氢能应用形成多元化格局,钛双极板、钒钛系储氢合金制造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以下是《规划》节选部分:

 

三、总体要求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略
(二)基本原则。略
(三)发展目标。牢牢把握氢能技术发展与能源结构变革机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扶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引进产业链优质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到2025年,攀枝花市氢能发展初具规模,氢能产业链集群初步形成,到2030年核心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氢能产业成为攀枝花市主要产业之一,产值力争突破300亿元,实现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00万吨,将攀枝花打造成“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重要城市。

 

1.近期目标(2022—2023年)。
进入氢能产业全面起步期,在攀枝花市建成相对完善的氢能供应网络及应用推广体系,氢能技术支撑平台与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氢能示范项目有序推进。
氢能制备产业:2022年,支持钢城集团欣宇化工开展氯碱化工副产氢提纯示范,达产后规模1000吨/年,以支撑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2023年,力争完成龙蟒佰利联、攀钢等新建氯碱生产装置副产氢生产提纯项目及部分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的建设、完成四川能投电解水制氢基地项目的建设,初步形成以工业副产氢为基础,可再生能源制氢作为补充的稳定氢气供应体系。在市区内建成加氢综合能源站2座,保障氢能示范项目顺利开展。
氢能支撑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风、光、钒钛、工业副产物等资源,聚焦氢燃料电池及系统、钛双极板、储氢容器等重点领域,积极促成有关高校和重点优势企业在我市建立中试服务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加快推动氢能及新能源电池产业起步发展,打造氢能产业园。重点创新发展氢燃料电池、储氢容器等产业,突破发展绿色制氢及钒钛储氢材料等氢能产业,逐步完善储氢、运氢、加氢等氢能产业基础设施,积极在公共交通、物流运输、冶金等领域争取应用示范试点,加快打造绿色经济氢源基地和氢能基础设施、设备及应用示范基地。
氢能应用产业:氢能应用产业初期以示范为主,主要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在市内公交、城际客运、冷链物流、矿山重卡、城市环卫逐步替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力争开通交通示范线2条,运行矿山重卡30辆,通过示范运行促进氢能交通的应用。开展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提升氢能供给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设备的技术进步。开展天然气管道掺氢示范,降低氢气输运成本,扩展氢能的应用范围。

 

2.中期目标(2024—2026年)。
进入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期,全市氢能产业规模稳定增长,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氢能应用场景基本成熟,氢能产业链布局基本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
氢能制备产业:支持市内具备条件的焦化企业开展焦炉煤气提纯制氢,大力发展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形成工业副产氢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并重的氢气供应体系,力争制氢规模超过1万吨/年,成为“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绿色氢路重要节点城市,具备面向川渝、辐射全国的氢能供应能力,力争建成一个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及若干分布式供氢项目,力争建成加氢综合能源站5座。
氢能支撑产业:氢能产业园初步建成,氢燃料电池开始批量供货,力争达到2000台套/年规模;钛双极板开始商业化,初步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力争达到30万片/年规模;导入PEM电解水系统生产线,力争达到500套/年规模;钒钛基储氢材料完成中试。引进空压机、控制器、氢循环泵、车用储氢罐、氢气阀门、加氢站核心装备等辅助系统产业,对氢能产业链进行补链。引进商用车整车制造企业,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本土化生产,力争达到4000台/年规模。力争实现氢能产业产值50亿以上,基本建成“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氢能应用产业:氢能产业中期以快速推广应用为主,下游应用需求迅速放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相比较传统企业具有竞争力,在公交、重卡、环卫领域应用比例进一步扩大;大型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大型通讯基站、医院、商场、电站和工业园区、工厂等场景得到推广应用;小型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开展家庭应用示范;天然气管道掺氢开展区域性的示范应用;工业锅炉掺氢燃烧和氢冶金完成中试。

 

3.远期目标(2027—2030年)。
进入氢能产业塑造优势期,氢能产业成为推动攀枝花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氢能产业由示范带动转向为市场拉动,氢能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氢能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氢能应用形成多元化格局,钛双极板、钒钛系储氢合金制造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氢能制备产业:建成以集中式供氢和分布式供氢相结合的氢气供应体系,力争制氢规模达到10万吨/年,绿氢占比进一步提高;与金沙江区域“中圈”城市协同,形成全国领先的氢能供给枢纽,具备面向全国乃至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氢能供应能力。
氢能支撑产业: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氢燃料电池系统、钛双极板、辅助系统、储氢材料等产业规模的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氢能产业力争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全面建成“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氢能应用产业:氢能产业远期将充分市场化竞争,成为攀枝花经济支柱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在公交、重卡、环卫领域应用占比进一步提高;绿氢合成氨、合成甲醇等清洁化工产业初具规模;氢冶金进入产业化阶段,初步完成传统钢铁冶炼的氢冶金改造。

 

四、发展路径及空间布局
 

坚持以示范应用带动氢能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在工业副产氢制备,钒钛基固体储氢材料研究利用,钢制、钛制储氢压力容器生产制造,钛双板生产、氢冶金等氢能制、储、输、用、装备制造5个环节重点突破。建设氢能研发高地、氢能供给高地、氢能产业制造基地,大力推进交通、发电、冶金、化工四大氢能应用场景(“1114战略”)。实现一中心两区多点氢能产业发展及应用空间布局(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示范区、氢能示范应用点),最终建成“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实现在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制造及氢冶金技术推广应用和氢冶金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
 

(一)发展路径。大力实施“1114”氢能发展战略,围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应用”等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目标,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结合攀枝花可再生资源及钒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补齐短板、提升能级,从资源基础、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等方面发力,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条,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加快氢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氢能研发方面。以有关优势企业为依托,成立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填补氢能领域技术空白,推进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集成、低铂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双极板、氢气储运装备、电解水制氢装备、氢化工、氢冶金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氢能供给方面。初期主要依托现有工业副产氢存量产能,同时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研发。与新增电解水制氢形成多氢互补的氢源结构。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提升绿氢增量产能。搭建完善的氢能供给体系。
氢能储运方面。从氢气运输的核心需求入手,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低温液态、有机液态、金属固态)的氢能储运发展方向,建设高密度氢储能应用示范,逐步扩大高密度、高安全储运氢规模,连接氢能获取端与应用端。
氢能应用方面。近期优先在物流车、重卡等交通领域实现氢气的规模化应用,重点发展氢能冶金、氢能化工示范,最终以钢铁行业、发电行业、化工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四大领域为重点,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氢能利用转型。
氢能有关产业方面。从氢能上游产业有关设备制造与应用端制造业两方面同步切入。发展储氢罐、掺氢管道、液氢设备、有机液态及金属固体储氢的关键零部件及装备,以及电子、光纤、玻璃制造等产业氢能应用。

 

专栏1    “1114”发展战略
一个氢能研发高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构建以钒钛基固体储氢材料、氢冶金、钒电池电解液、钒电池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产品工程化为主线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联合,共建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落户攀枝花,提升氢能领域技术水平及自主化程度,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研发高地。
一个氢能供给高地:依托攀枝花氯碱化工、煤化工等工业副产氢来源广泛,提纯技术成熟,成本可控等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攀枝花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开展规模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带动“中圈层”有关市州有序开展绿氢制备,实现“中圈层”氢能供给的规模化、网格化,将攀枝花及“中圈层”打造为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氢能供给高地。一个氢能产业制造基地:依托攀枝花现有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川内企业技术储备,重点培育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集成、钛双极板制造、钒钛基固态储氢材料、可再生能源制氢装备、液氢技术、掺氢和纯氢冶炼技术装备、低铂催化剂和长寿命质子交换膜装备制造研制能力,逐步将攀枝花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制造基地。
“交通、发电、冶金、化工”四大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氢能重卡、工程机械、旅游大巴在攀枝花的示范应用,探索商业化途径;扩大氢能在发电领域的应用规模,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调峰调频储能和传统火电的逐步替代;逐步实现绿氢在合成氨、制甲醇等方面的示范应用;重点培育掺氢冶金、纯氢冶金的技术攻关,率先开展西南地区氢冶金示范应用。

 

(二)空间布局。依托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因地制宜、集聚集约、特色鲜明、长远兼顾的发展理念,形成“一中心两区多点”氢能产业发展及应用空间布局,支撑攀枝花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1.一中心: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
在钒钛高新区建成“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以氢能应用研究为导向,由政府引导,依托有关企业,开展燃料电池系统集成、高密度储运氢技术、高性能高抗积碳阳极新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研究、氢能关键装备研究,开展多元化氢能示范,打造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氢能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中心。

 

2.两区 “一主一辅”。
“一主”——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在钒钛高新区引进氢能产业链制造企业,重点发展钛双极板、可再生能源制氢装备、储氢罐、掺氢管道、液氢设备、有机液态及金属固体储氢的关键零部件及产业,掺氢、纯氢冶金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攀西地区氢能装备制造高地。
“一辅”——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示范区:依托攀枝花可再 生能源丰富的优势,在西区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率先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制氢为重点产业,引进燃料电池电堆研发制造企业,打造有机液态储运氢、固态储氢、氢管网中试基地。

 

3.多点:氢能示范应用点。
依托氢能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氢燃料电池重卡、城市氢能社区、行业氢能应用等示范点,推动氢能多元化应用,打造“中圈层”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区的重要节点。
在攀枝花东区、西区各建一座综合能源站,满足氢能公交重卡、环卫、物流的用氢需求。随着氢能汽车示范应用的稳步推进、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等多座加氢站落地建设,实现加氢综合能源站向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和重点产业园区覆盖,打通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绿色氢路,攀枝花—昆明、攀枝花—丽江、攀枝花—大理等氢能示范线路。同步开展氢能冶金、绿氢化工、分布式能源等示范试点应用。

 

(三)协同发展。从空间角度,攀枝花地处川西南、滇西北6个市州的几何中心,与凉山、云南省昭通市、云南省楚雄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省丽江市5个市州的直线距离都在200千米左右,其中,凉山、丽江正加速布局氢能产业。攀枝花作为金沙江区域“中圈层”区位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节点优势适宜顺势而为,打造“中圈层”氢能核心枢纽,将“中圈层”打造为氢能生态圈。
“外圈”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滇中、黔中城市群均在积极发展氢能应用 并配套建设氢能基础设施,攀枝花可在150千米范围内的高速沿线布局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可实现“中圈层”  双向干线货运及客运“氢路”。
 
同时,攀枝花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中圈层”氢能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并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建设,主动对接滇中、黔中城市群氢能发展战略,进而融入国内国际氢能大市场,形成互补互促、协同发展的氢能产业布局。

 

五、重点任务
 

成立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 加快氢能供给网络建设,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分布式能源系统、氢能冶金等示范项目建设,形成氢能产业集聚区和氢能示范康养区,带动突破氢能及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技术。布局氢能制、储、输、用和装备制造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发展,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实现城市绿色低碳,推进攀枝花市“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建设。
 

(一)推动“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
氢作为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理想媒介,通过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能够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应用生态,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上网质量和消纳水平,切实推动能源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充分发挥攀枝花丰富的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优势和钒钛、钢铁、石墨等材料制造优势,推动“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推动“资源+氢能+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氢能企业带动配套产业落户攀枝花,引导氢能与水风光资源开发、储能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绿色交通等产业深度融合。
稳步推进金沙江、雅砻江水电基地开发,打造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统筹加大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推动水风光多能互补发展。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水资源配置、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建设。积极探索钒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建设。实施氢能+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培育百亿级锂电池、钒电池储能产业。开展“氢能+清洁能源”“氢能+康养”“氢能+储能材料”示范项目建设行动。到2030年,“水风光氢储”等绿色低碳产业营业收入实现1300亿元。到2035年,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攀枝花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靓丽名片,形成一批有竞争实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绿色低碳产业营业收入实现2000亿元。

 

(二)建立清洁低成本氢源供给高地。依托攀枝花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前期优先发展工业副产物(氯碱生产、焦炉煤气)制氢,稳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建立清洁低成本氢源供给基地,打造西南乃至全国氢能高地。
初期以成本较低、纯度较高的氯碱工业副产氢、焦炉煤气制氢作为氢能供给首选方式,支持欣宇化工开发氯碱下游产品、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稳步扩大氯碱生产规模,支持攀钢、龙蟒佰利联两个10万吨氯碱生产项目落地;支持川能投焦炉煤气制取氢气,积极推进焦化企业现有产能综合利用,力争焦炉煤气制氢产能达到2.35万吨/年。
逐步扩大电解水制氢规模,充分发挥攀枝花市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支持有关优势企业开发域内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西区格里坪工业园区或钒钛高新区开展大规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研究具备条件的水电站试点建设水电站制氢示范项目;围绕主要货运线路和矿山企业等主要运输装卸场景,试点建设小规模制氢加氢一体化站。以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氢能供应网络。

 

(三)着力打造氢能输运网络。以高压气态储运为切入点,配合甲醇储运氢、有机液态、低温液态、固态储氢、管道运输等多元化方式,依托优势企业推动钢制、钛制储氢压力容器、氢气液态储运等产业发展;在攀枝花试点配置氢能管网和阀站阀室,打造氢能输运网络。
在攀枝花市域内,着力强化长管拖车、高压管排车等短距离氢能输运工具布局,统筹规划高效、低成本的氢能输送网络,实现市域内氢能供需网络连通,氢能应用可及可达。
在对外氢能输送方面,强化攀枝花“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地 位,深耕“中圈层”氢能网络建设,与凉山州 云南省丽江市等金沙江区域“中圈层”市州联动协同,推进配置氢能管网向“中圈层”区域特别是临近县域延伸,开展液氢储运、输氢管道、甲醇等运氢载体储运等大规模氢能储运设施协同建设。推进 “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绿色氢路”“攀枝花—丽江—大理滇西北氢走廊”建设,逐步打通成渝贵昆“外圈”及南亚、东南亚等国内国际氢能输送通道。

 

(四)加强氢能应用示范和推广。以燃料电池车辆作为氢能应用的突破口,并逐步拓展到交通、电力、化工、冶金等领域多元应用。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破解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瓶颈,完善加氢站的规划与建设,探索加氢、加油、加气、充电合建站模式,鼓励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加氢设施;拓展多元化氢源渠道,加大氢能分布式能源应用示范,加大氢能在应急保供、应急调峰、热电联供的应用力度,大力推进氢储能的示范应用,加快实现产业化。
一是氢能交通领域示范:近期以交通运输作为氢能主要应用场景,以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在城市公交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发展矿山氢燃料电池重卡,长途氢燃料电池货车,城市氢燃料电池货车等应用,积极探索发展燃料电池工程机械、旅游客运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支持鼓励国有平台公司、产业链优势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

 

专栏 3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工程
打造物流运输示范线。以金沙江区域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依托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开通攀枝花到昆明及“中圈层”其余城市的燃料电池中重卡物流运输示范线,助力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开通公交示范线。依托攀枝花公交集团,在东区、西区、钒钛高新区开通多条氢能公交示范线,探索在盐边县开通国际运动康养·温泉度假区氢能公交示范线。
开展氢能旅游大巴应用。依托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开展氢燃料电池观光车示范,重点打造氢能生态旅游景区示范区,融入“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
开展氢能工程机械示范。引导企业开展氢能工程机械在矿山、城建等领域示范应用,在新建矿山试点开展氢能车辆、氢能工程机械替代,打造氢能化、绿色化矿区。
开展氢能环卫城建运输。引导鼓励环卫企业、混凝土生产和运输企业、渣土运输企业优先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
开展氢能轨道交通示范应用。依托攀钢集团货运轨道专线 进行内燃机氢能化改造。

 

二是氢能分布式能源应用示范:利用攀枝花的氢源优势,在富氢地区开展氢能分布式能源应用示范,力争由20kW逐步扩展到100kW,最终扩展到MW级;同时在攀枝花市开展氢能备用电源示范,力争在未来3年内实现备用电源数目不低于20个(每个备用电源平均以10kW计)。
三是氢能储存应用示范:利用攀枝花丰富的钒钛资源,促进钒钛的高质量发展,未来5年在攀枝花开展钒钛基材料固态储氢技术示范,力争从储氢容量50kg扩展到350kg,最终扩展到500kg,形成产业化产品。
四是氢能冶金、工业应用示范:支持传统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传统化工企业新增电解水制氢装置或第三方企业新建绿氢化工项目,为“中圈”“外圈”化肥企业供应绿色合成氨,为“中圈” 工业硅 单晶硅生产企业供应绿色甲醇,实现绿色化工示范。支持攀钢等钢铁冶炼企业开展氢能冶金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支持开展绿氢在钒钛磁铁矿分离提取中的应用示范。加大氢气作为粉末冶金、3D打印钛粉等高端制造业还原剂的推广应用力度。

 

(五)引导支持核心技术突破。强化氢能技术突破的科技
平台支撑。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氢能产业聚集,加大共性技术能力供给;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依托市内外氢能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以及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以氢能应用研究为导向,开展燃料电池系统集成、高密度储运氢技术、氢能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研究,开展多元化场景氢能示范,打造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
加强氢能科技攻关课题的布局。针对氢能产业链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征集、梳理,特别是与氢能发展密切有关的PEM绿氢制备及其阴极电催化剂、阳极电催化剂、基于超声喷涂法等新型制备方法的膜电极制备、新型涂层材料及涂覆方法的双极板制备、钛基光解水制氢、焦炉煤气及工业副产氢气分离提纯、钒钛基固态储氢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氢冶金中氢气还原过程热量平衡、绿氢合成氨催化剂等关键核心技术等,加大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国家级科技项目中重点包装和推荐。
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重点针对当前绿氢成本过高的问题,跟踪国内低成本绿氢制备技术的进展,特别是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低成本制备绿氢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工艺,力争引进到攀枝花,降低绿氢制备成本,提高绿氢制备的技术经济性。

 

(六)加大氢能项目引进力度。以构建水、风、光、氢 储能五位一体、多能互补、耦合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圈为导向,围绕氢气“制取—储运—加注—应用”开展全产业链条招商着重在“建链条、强示范、聚集群”上下功夫,瞄准电解水制氢装备、氢储运装备、氢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系统集成、氢能汽车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行业知名企业,集中力量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联动效应。
着力打造服务川西南滇西北、面向全国的“氢能产业示范城
市”。鼓励国内外氢能产业链重点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和研发服务中心,重点招引高能级“500强”企业和细分行业“专精特新”企业,重点支持氢能领域外资项目和重大内资项目。在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融资租赁、示范应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灵活运用综合奖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科研资助等多种手段给予支持。建立氢能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制氢厂、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等项目用地、报建审批等事宜,着力为氢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七)扩大产业影响力。通过氢能产业集群优势,将制氢产品辐射至整个西南乃至全国,利用优秀的钛资源,钛双极板零部件及钛双极板电堆扩散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先进的储能产品辐射至全国,为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提供竞争力产品。
打造“氢康养”品牌,根据氢抗氧化以及扩散性、渗透性极 强的特点,打造“富氢水”“氢水杯”“氢水机”“氢泡仪”等高端生活用品产业及医学研究、健康疗养基地。打造攀枝花“氢·康养”  休闲旅游,助力攀枝花构筑“两江观景、两河亲水、六湖连珠、花开满城”的蓝绿生态空间。

 

(八)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攀枝花丰富的光热、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优势和钒钛、钢铁、石墨等材料制造优势,推动“资源+氢能+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氢能企业带动配套产业落户攀枝花,引导氢能与水风光资源开发、储能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绿色交通等产业深度融合。对投资规模较大的氢能产业化项目及有关应用项目,按照市场化方式匹配一定光伏或风电资源,推动氢能与产业融合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国资委、市经济合作局等单位和部门参与的氢能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进应用示范、重大氢能产业项目建设。
(二)完善产业政策。制定全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示范应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建设加氢站项目,理顺加氢站建设及企业用氢审批机制,为氢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夯实人才基础。加强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集聚氢能领域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鼓励大专院校开设有关课程,培育一批复合型人才及各类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以氢能产业化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一批领军型复合人才;鼓励企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按攀枝花引进人才有关规定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研究津贴等优惠政策。探索建立氢能产业人才信息数据库、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为氢能领域专家、科技人才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四)强化项目招引。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加大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力度。遵循市场导向,以引进氢能产业龙头企业为目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招商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围绕制氢、储氢、运氢、氢能应用、氢能有关装备制造等涉氢全产业链,着力引进国内外技术先进、实力较强的领军企业、科研机构落户。
(五)加大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支持设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助力氢能产业发展。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协同企业争取国家、四川省工业发展补助资金在首台套设备应用推广资金。在氢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加氢站建设、氢气加注、氢燃料电池及零部件制造以及氢能产品购置、分布式能源建设与示范项目等方面争取有关资金和补贴,促进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六)保障安全发展。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安全发展。严格执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应急部门负责做好氢能生产企业的生产存储安全监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做好加氢和制氢设施的施工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和监管;公安交管、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做好氢气储运环节的安全监管;其他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做好有关工作,确保氢能产业安全发展。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氢能具有清洁无碳、来源广泛、能量密度大等优点,相较传统化石能源,氢气利用后产物只有水,不产生任何副产污染物。
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任务和目标,至规划目标年,氢能将在公交、物流、城际大巴、矿山车辆、工程机械、分布式电站、备用电源、绿色化工、氢能冶金等各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一是化石能源制氢项目的建设运营将增加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废气的排放;二是项目建设中,会产生烟尘、噪声污染;三是氢能装备的生产会产生并排放有机废气、COD、悬浮物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通过实施各类环保措施,将会降低氢能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氢能可作为零碳排放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绿色清洁的化工原料、高密度无污染的储能介质,助力打造环境友好型综合能源体系,助力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环境正效益。
(二)环境保护措施。
1.合理布局项目选址。
在实际选址时,应规避有关法律法规禁止建设的区域。在开展制氢项目建设过程中,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于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导的通知》和《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等规定中的布局要求。
2.加强项目建设期污染治理。
项目土方工程施工阶段主要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对现场所预留的土方堆齐,采取密目网严密遮盖措施。并经常洒水以防止浮土起尘。运土车辆采用封闭式运输车,在现场大门口设置车辆清理冲洗台,车辆经清整冲洗全封闭后方可出场。严禁车辆带泥砂出场,运输过程中防止遗撒扬尘,并跟踪检查。
建筑施工垃圾采用容器吊装或袋装运输,不随意抛撒扬尘,施工垃圾必须及时清运到指定垃圾站,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污染。对商品混凝土运输加强防止遗撒的管理,要求运输车卸料溜槽装设活动挡板,必须清理冲洗洁净后方可出场。
3.加强噪声防治。
在施工期,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避免夜间施工,将对周边居民影响降到最低。在生产过程中,鼓励选用低噪声设备,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在设备布置时远离人口密度大的场所,如办公楼、居民住宅,远离办公用房,保证厂界噪声达标。

 

国家政策

商务部等14部门:合理确定新能源汽车等保险费率 完善充(换)电等基础设施
工信部公示第382批申报新能源汽车产品,583个型号列入
公告:第60批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三部门部署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部:鼓励各地政府为新能源公交车辆充电提供政策支持
财政部:对购买符合节能要求或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定额补贴
工信部:乘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匹配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
住建部丨鼓励更新购置新能源车辆装备以及智能化、无人化环卫作业机具设备

地方政策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