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官网!

搜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官方权威性工具书

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
联系人:王云龙
座 机:010-88110355
手 机:13691117911(微信同号)
邮 箱:chinaev863@126.com

>
>
>
青岛丨加快氢能开发利用,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技术

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丨加快氢能开发利用,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技术

作者:
来源:
日期:
2021/11/23 11:18
浏览量

2021年11月12号,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能源汽车、氢能方面,《规划》明确:

 

1、推进“海上风电+”行动,探索开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制氢、储能、海洋能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推动海上风电向规模化、多元化、高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加快氢能开发利用,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质子交换膜、高压或液态储氢罐制备等关键技术;集中攻关高性能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开展分布式储能系统协同研究,研发多点布局储能系统聚合调峰及应急控制技术;加快分布式风电、深远海风电技术研发,开展新一代海洋能、先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攻关,探索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研究。

 

3、强化能源装备产业引领。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储能、氢能、风电、光伏等能源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能源装备产业向规模化、精细化和高端化方向转型,鼓励企业从单纯设备制造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整车制造,推进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积极推动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分布式电源并网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能量型与功率型电池储能技术装备,促进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及系统技术创新。依托我市氢气资源禀赋和化工产业基础,以“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为契机,重点开展低成本制氢、管道输氢、高压储运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提升氢能装备制造和应用水平,加快建成“东方氢岛”。

 

4、能源科技及产业重点项目

 

1)创新平台

山东能源研究院:由山东省、中科院、青岛市共同支持建设,建设化石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源、先进储能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等5个中试与共性技术支撑功能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山能新能源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重点拓展氢能、储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学科方向。

 

2)综合智慧能源

胶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供能、董家口综合能源智慧生态圈等多能互补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3)氢能

基础保障项目:金能科技新材料与氢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海湾化学3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青岛炼化青岛氢能资源基地项目、青岛国际院士港新能源车辆运营配套示范项目。

装备制造项目:氢能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FCP中德氢动力产业园项目、氢航动力氢能源无人机制造项目、加氢站用压缩机制造项目。

应用示范项目:青岛港燃料电池港口机械应用示范项目、氢能公交示范项目。

 

5、加强能源生产和转化环节的环境保护。发挥专项规划的引领作用,切实做好能源规划与电力、电网、油气、可再生能源、氢能发展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坚持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突出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能源开发的生态保护,严格依据规划科学布局能源项目。发挥环保、节能制度的控制作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能源项目节能审查,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建设项目做到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投运项目做到环保设施全负荷、全时段稳定运行。推动落实电力、石化企业等排污主体的环境责任,增强自主减排动力。
 

 

国家政策

国务院: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 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
涉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 五部门联合发布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名单
交通部: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
交通运输部发布新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
住建部: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国务院批复:支持北京聚焦自动驾驶等业务场景开展全链条“沙盒监管”和包容创新运用
国家能源局:开展新型储能电站与电动汽车等分布式储能虚拟电厂聚合互动调控技术等研发工作
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以汽车等大型消费为重点 推进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推广应用

地方政策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