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官网!

搜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官方权威性工具书

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
联系人:王云龙
座 机:010-88110355
手 机:13691117911(微信同号)
邮 箱:chinaev863@126.com

>
>
>
【专题】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作者:
来源: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日期:
2021/07/15
浏览量

一、发展概况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成立于2000年,同时也是国家燃料电池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单位、工信部授权的第一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上海)。

 

此外,受科技部委托,中心同时承担了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IPHE)联络办公室的工作,代表科技部出席相关会议,定期向科技部汇报国际上氢能燃料电池的最新进展。现阶段主要专注于新能源与智能化汽车相关技术的研究。

 

二、科研项目及成果

 

迄今为止,中心承担或参与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30余项863项目和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科研任务,代表性的项目有: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与开发;兼容V2G技术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动力系统的全工况仿真及试验研究;青岛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集成应用示范重大专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可靠性、耐久性及制造工程技术;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与控制、可再生能源专项测试系统多维度在线监测、健康诊断及寿命预测模块开发;四轮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轮边电驱动系统应用技术研究;乘用车混合动力总成开发与整车集成;高性能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大型城市综合体高密度智能泊车系统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新能源商用大轿车第一阶段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化等。

 

历年来,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并获得了数十项国家、地方及行业奖项。代表性的奖项包括: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燃料电池汽车供氢关键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世博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组(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同济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智汇”路演最具人气路演项目)等。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团队从06年至今,共发表论文1900多篇,已获授权专利262项(其中发明专利87项)。通过承担上述科技项目,已形成了一支科研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的技术团队。

 

近年来引进高级人才13名,分别来自德国、日本、美国和国内著名高校与企业。该技术团队现有127人,拥有正高职称38名,副高职称21人,其中博士68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组责任专家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青1人,“千人计划””3人,“万人计划”2人,海外名师1人,聘请多名国内外著名汽车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是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国际交流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

 

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计划中的“节能环保汽车”创新团队、科技奥运先进集体、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等荣誉。

 

三、科研设施及科研能力建设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目前已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与试验平台,具备了从零部件至整车的全系列测试和研发能力,具有代表性的科研设施主要有:整车空气动力学风洞、整车热力学风洞、半消声环境的四转鼓整车性能测试实验室、整车环境舱与动力性能测试平台、整车耐久性测试平台、全路况智能汽车试车场、整车及零部件振动测试台、汽车尾气测试与分析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测试与模拟实验室、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国家工信部授权的第一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燃料电池发动机环境舱、燃料电池电堆测试平台、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分析仪器、各零部件至整车等级的完善模拟仿真计算平台等。相关科研能力建设为本单位的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向车用新能源的发展需求,围绕高压储供氢、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着力发展车用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相关的新材料和动力系统的开发、测试、集成技术,完善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机制,实现车用新能源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面向智能汽车技术领域,围绕智能动力系统、感知与决策、运动控制与组合定位、测试与评价四大研究方向,开展深入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应用研究及产学研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智能动力系统;
2.感知与决策;
3.运动控制与组合定位;
4.测试与评价;
5.燃料电池复合电源动力系统;
6.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7.燃料电池电堆;
8.燃料电池发动机;
9.氢能综合利用;
10.氢能与燃料电池测试评价。

 

五、国内外交流

 

1.第四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技术国际研讨会(SSSAET);
2.“自动驾驶汽车感知与规划技术”学术报告;
3.“认知自动驾驶”学术报告;
4.“集成控制方法在车辆控制和全气候无人校园巴士上的应用”学术报告;
5.“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学术报告;
6.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
7.IPHE联络办公室的工作;
8.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9.中国-加拿大(安大略省)氢能燃料电池科技合作研讨会。

 

六、发展规划

 

致力于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和工程化开发,推动国内先进汽车技术发展与产业的推广落地,拓展国际合作扩大中国汽车技术世界影响力,确保我国汽车技术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行业要闻

《202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正式发布
2023年新能源汽车对成品油替代量已达1700万吨
京津塘高速全线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京津塘高速全线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科院官宣!固态电池重大突破!
“大众汽车之选”!全球首家,双料认证
部件中心完成首个乘用车制动器总成动态拖滞力矩测试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人工智能为智慧交通发展打开更新空间

企业动态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