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官网!

搜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官方权威性工具书

手机网站

微信网站

版权所有  ©  北京国能赢创能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3772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0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编制办公室
联系人:王云龙
座 机:010-88110355
手 机:13691117911(微信同号)
邮 箱:chinaev863@126.com

>
>
>
杭州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

您现在的位置:

杭州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

作者:
来源:
日期:
2018/12/11 01:31
浏览量

  12月4日,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征求《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稿明确: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对于智能网联汽车:

  1)充分利用吉利、华为、阿里、海康、大华等在人工智能技术、汽车制造、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智能化技术、“车网融合”技术、智能汽车芯片和车载智能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及定位、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重点技术,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培育智能汽车产品市场。

  2)鼓励交通运输行业向社会开放服务性数据,推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智能决策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快现有交通传感网络升级改造,实现智能高效的交通指挥管理。

  3)推进智能网联驾驶测试与评价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浙江中心和智能网联车评测机构建设,建立智能网联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取在新一代车载计算平台(NACP)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浙江产业优势的创新产业链,率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先行区、应用示范区、产业集聚区,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以下是意见稿原文:

  

 

  关于征求《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浙江省发展人工智能相关文件精神,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壮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杭州市数字经济更好发展,市经信委牵头起草了《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本文件从2018年12月4日至12月12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可直接通过电话、邮件反馈。

  附件: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doc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12月4日

  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至2023年)(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浙政发〔2017〕47号),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壮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杭州市数字经济更好发展,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8至2023年。

  一、发展基础

  人工智能(AI)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社会变革,正引发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重大变革。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在科研、应用、产业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都形成一批处于国际先进的龙头企业。

  (一)基础与优势

  创新平台建设全国领先。杭州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加大对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基础支撑。“祥云”DRMS系统是全国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资源平台,是杭州城市数据大脑的全量、即时“数据仓库”,可提供数据即时归集、数据魔方、数据治理等功能,开拓性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数据交换、共享、开放。浙江大学开展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等研究,之江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西湖大学于2018年正式成立,并计划设置涵盖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的8个重点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打造全球顶尖产学研交流中心,在“城市大脑”、AI芯片、新型数据库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和创新成果。

  AI+应用取得初步成效。在阿里巴巴、网易、浙江大华、海康威视、同花顺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杭州市在智慧城市、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城市数据大脑利用阿里云ET技术,整合汇集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在城市治理领域进行融合计算,实现城市运行的生命体征感知、公共资源配置、宏观决策指挥、事件预测预警、“城市病”治理等功能,提升城市运营水平,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提供了“杭州模式”。依托城市数据大脑,智慧交通进一步突破,交通拥堵得到了有效缓解。根据高德地图定期发布的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杭州交通拥堵排名从之前全国第二下降到了现在的第83名,交通拥堵指数从1.8降到了1.53。作为造全国新零售示范城市,零售与智能技术突破融合,首家无人零售实体店在2017年底杭州开业。另外,依托同花顺、网新科技、邦盛、凡聚科技、浙大中控、蚂蚁金服等企业,在智能金融、实施反欺诈、医疗、教育、VR内容研究、专用控制芯片等方面独具特色。

  产业载体建设有序推进。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打造多个人工智能产业平台,优化全市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布局,实现有序竞争错位发展。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吸引浙大—阿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中乌人工智能产业中心等10个重大平台项目入驻,强攻人工智能等中高端产业,建设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钱江世纪城和网易携手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布局“1+X”体系,即成立“1”个平台进行前沿技术研究、公共基础平台研发和创新业务孵化,重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云阅读、云教育等“X”个技术性核心业务和产品为方向,打造“X”个独立上市的公司。全国首个聚焦智能医健生态的“华佗健康小镇示范基地”在萧山信息港小镇揭牌,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华夏医学科技奖成果转化基地、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然药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等三大智能医疗项目落地,打造涵盖医疗健康领域全产业链生态大平台。

  (二)存在问题

  通用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匮乏。杭州集成电路“设计强,制造弱”,集成电路设计的竞争力名列全国前列,但封测与制造领域就较为薄弱。全省85%以上的设计企业和95%以上的设计业务收入集中在杭州。涌现出士兰微、中天微、国芯科技、中科微、矽力杰等一批明星企业。同时,虽然杭州有部分人工智能芯片企业,但是主要是专用人工智能芯片,在通用人工智能芯片上企业较少。这制约了产业链的构建和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力不足。

  消费级智能硬件产品较少。与深圳相比,杭州消费级智能硬件产品和企业较少,特别是无人机、自动驾驶领域有影响力的企业很少,智能硬件初创企业稀缺。主要原因在于服务型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领域的智能硬件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不足,创新处于自由生长状态,导致消费级智能硬件产品市场的培育和扩大。

  人工智能领域标准缺失。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平台与应用之间的接口不统一,而且基本都是私有协议。网络、软硬件、数据、系统、测试评估等方面研发、应用、服务无章可循,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如北京已经出台国内首个自动驾驶法规,为北京地区的自动驾驶测试活动提出了管理规范,而杭州市自动给驾驶法规尚欠,制约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工智能指示批示精神,紧抓国家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机遇,坚持把人工智能作为杭州数字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传统产业转型的助推器,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产品创新加快产业化,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依托加快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建设,构建“双核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全省人工智能核心区、全国智慧产业集聚区,将杭州建设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引领区。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把握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突出研发部署前瞻性,在重点前沿领域探索布局、长期支持,力争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全面增强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构筑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应用主导。以应用为牵引,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强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不断提升应用广度和深度,以经济社会智能化水平提升作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融合赋能。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中的赋能引领作用,促进政府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和高效便捷智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集聚经济新动能。

  重点突破。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统筹规划,明确发展时序和空间布局。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选择最有基础、条件、需求的重点方向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抢先布局,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促进优势行业大而强,细分领域优而精,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杭州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应用取得初步成效,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初步形成。

  ——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明显提升,布局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国内一流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10家,引进培育或引进人工智能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家左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以及交通、金融、医疗、教育和政务等领域率先应用和推广,成为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和智慧社会建设的核心支撑。

  到2023年,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在部分关键领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相关特色产业园、孵化基地和创新平台。

  ——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力争培育3-5家十亿级、1-2家百亿级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培育或引进人工智能创新型中小企业300家左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

  ——融合深度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领域领域持续深化,建设一批有影响的基于人工智能即服务平台技术的重大应用项目,培育80家应用推广服务型企业,10个以上行业应用试点,10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园区和特色小镇。

  三、主要任务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研前瞻布局

  鼓励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聚焦优势、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软硬件支撑体系三个层面开展研究工作,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1、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围绕有望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基础理论方向,加强大数据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类人人工智能理论、群体智能理论、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等研究。

  大数据智能理论。研究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相结合的人工智能新方法、以自然语言理解和图像图形为核心的认知计算理论和方法、数据驱动的通用人工智能数学模型与理论等。

  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研究统计学习基础理论、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深度强化学习等学习力理论和高效模型。

  类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类人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实现AI 系统以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新一代的智能系统。

  2、核心关键共性技术

  推动以“数据、算法、硬件”为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点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等能力,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技术体系。

  基于数据发现知识的能力。研究提高数据清理技术的效率,建立发现数据不一致和异常的方法并使其可与人的反馈相结合。对多模态机器学习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实现从不同类型数据中获得知识发现。

  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推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大力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协作、决策等方面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强化机器人的认知和推理能力,增强机器人适应和学习能力,推动机器人以无缝方式进行自发团队合作。

  可视化和人机界面技术。开发更好的可视化和用户界面,能够清楚地呈现日益复杂的数据和信息,并通过增加计算能力和互连系统实现能够提供实时结果。

  3、软硬件支撑体系

  推动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的硬件化、系统化和平台化,支持人工智能相关的软件、硬件、可扩展的人工智能系统、开源架构和云平台等技术成体系发展,形成促进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和智能云之间相互协同的生态链,为壮大智能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软件。加快建设软件计算平台,加速与人工智能深度耦合的新型云计算架构发展,提高平台识别感知、智能分析服务能力。突破发展智能操作系统,自主开发具备大规模并行分析、分布式内存计算、轻量级容器管理等功能的服务器级操作系统,着力建设智能装备和产品所需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提升发展通用软件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发展办公软件、设计软件和行业软件。

  人工智能硬件。研究优化机器学习算法以便高效地从高速数据中获取信息,更先进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反馈方法,实现AI 系统对来自大规模仿真、实验仪器和分布式传感器系统的数据进行智能采样或优先级排序。研究在分布式系统中以受控方式打开和关闭数据通道的方法,优化神经网络的运行,提高数据高度密集型AI 方法的性能。

  可扩展的人工智能系统。研究更有效、稳健和可扩展的技术,用于多个AI系统和人类群组的规划、控制和协作。并依托多AI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在群体规划、协调、控制和可扩展性方面推进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建立大数据人工智能开源软件基础平台、终端与云端协同的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硬件的新产品设计平台、未来网络中的大数据智能化服务平台等。

  (二)推进智能产品创新,壮大核心产业规模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

  1、智能机器人

  攻克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推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协作、决策等方面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重点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研制和推广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建立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

  2、智能网联汽车

  充分利用吉利、华为、阿里、海康、大华等在人工智能技术、汽车制造、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智能化技术、“车网融合”技术、智能汽车芯片和车载智能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及定位、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重点技术,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培育智能汽车产品市场。鼓励交通运输行业向社会开放服务性数据,推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智能决策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快现有交通传感网络升级改造,实现智能高效的交通指挥管理。推进智能网联驾驶测试与评价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浙江中心和智能网联车评测机构建设,建立智能网联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取在新一代车载计算平台(NACP)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浙江产业优势的创新产业链,率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先行区、应用示范区、产业集聚区,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3、智能传感器。

  积极利用杭州在智能控制、传感器领域的已有优势,突破智能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集成化的智能传感器。重点发展新型智能工业传感器,着力推进面向智能制造、无人系统等新兴领域的视觉、触觉、测距、位置等智能传感器研发及转化应用。积极发展高端智能消费电子传感器,加强面向智能终端的生物特征识别、三维扫描、图像感知等传感器技术攻关,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强传感器材料、制造工艺和终端应用的产业链协同,提升智能传感器设计、加工制造、集成封装、计量检测等配套能力。

  4、智能芯片。

  重点发展面向云端服务和行业终端应用的人工智能芯片,推进高端通用处理器芯片自主开发,大力推进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的中央处理器(CPU)、图像处理器(GPU)、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异构/可重构处理器等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应用芯片,重点突破面向无人系统、视频监控、医疗设备、语音语义理解等终端和系统应用厂商的应用芯片。支持核心IP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三)驱动传统产业转型,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装备、金融、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

  1、智能制造

  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推广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种模式。重点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以及相关智能制造技术。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工厂”建设,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杭州制造”向“杭州智造”转型。

  2、智能装备

  大力发展核心元器件和智能硬件,突破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器件的产业瓶颈,加快发展智能传感器、智能工业网关、工业机器人、工业级可穿戴设备、无人系统、智能成套装备等智能产品和装备,并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合装备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推进关键技术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应用,加快智能成套装备(生产线)开发。

  3、智能金融

  依托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支持在杭商业银行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依法合规开发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技术、平台,创新拓展网络金融服务,打造国内一流财富管理中心和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支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推动业务模式创新,建立新型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鼓励移动互联网与近场通信(NFC)、射频识别(RFID)等物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率先在电信、移动支付、公共交通、校园管理、现代物流等领域开展金融服务应用示范。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建立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的风险控制、投资顾问等分析应用系统。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

  4、智能家居

  提升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开展智能家居产品定制设计,提供大数据应用服务,创造新的消费市场空间。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在健康医疗、智慧娱乐、家庭安全、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应用服务创新示范,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面向酒店、办公楼、商场、社区、家庭等,开展智能家居产品定制设计,提供大数据应用服务。

  (四)深化政务民生应用,加快智慧社会建设

  以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为导向,打造智能化社会治理,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化政府服务模式改革的纵深发展。

  1、智能化社会治理

  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构建形成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顶层架构,实现互联网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科学决策、社会治理和市场监管机制,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务服务高效化、社会服务精准化,推进政府廉洁、高效运行。

  2、智能公共服务

  从满足市民追求生活品质、实现个体发展、改善社会保障的现实需求出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发展,促进资源整合优化、服务流程再造和社会供给创新,打造方便快捷、普惠宜居、以人为本的智能生活环境。

  智慧健康。杭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医疗产业基地为核心,着力推进智慧健康网络服务业和智慧健康装备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可穿戴检测设备、治疗装备等智慧健康装备业。重点开发全人全程智慧健康服务“医疗云”平台,打造“健康云”和“药品云”平台,形成智慧医院总体解决方案,完善智慧健康产业链。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加快成立“海创医疗器械加速器产业园”,提高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支持手术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生物3D打印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培育基因检测等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自主研发无创和微创检测技术,发展精准医疗产业。

  (五)夯实智能基础设施,强化产业发展基础

  建设智能计算设施,统筹推进数据分块管理和集中管理。布局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相结合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环境,部署空天地一体化的网络。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物联传感、北斗通信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NB-IoT在公共服务、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面向5G技术的物联网与信息消费示范建设。统筹全市数据中心发展,引导数据中心向大规模、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布局发展。完善智能感知和数据采集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传感器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环卫设施、地下管网、电网等城市运行关键领域与信息网络、传感技术融合建设,构建市政设施管理感知网络系统。

  四、重点工程

  (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城市数据大脑。完善全国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资源平台“祥云”DRMS,围绕城市数据大脑汇聚的数据资源,重点在交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健康医疗、住房保障和社会信用等领域推动行业应用,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的智慧融合,构建计算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IT服务平台构建应用服务体系,促进业务的快速反应和政务的高效协同,引导创业企业利用数据资源实现持续创新,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创新载体

  ET工业大脑。加速构建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构建企业人工智能创新服务平台,为伙伴企业提供定制化智能应用及技术服务,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嫁接到生产线,助力生产企业实现生产流、数据流与控制流的协同,提升产线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自主可控的路径实现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促进“杭州制造”向“杭州智造”转型。

  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展示体验、发行销售、评测检测、媒体服务、校企合作、政府服务、创新孵化等平台。借力云栖大会、阿里巴巴等,创新举办高规格的人工智能大会或论坛,依托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加大杭州人工智能宣传推介。

  (二)产业载体打造工程

  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梦想小镇、紫金港科技城为核心区域,围绕人工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软件、人工智能系统三大领域,重点突破人工智能硬件,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突破高精密减速机、高性能传感器、高档伺服电机、智能数控系统、智能打印设备、虚拟现实(VR)等关键技术,打造杭州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

  构筑杭州高新区(滨江)优势产业集聚地。依托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优势,突破一批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智能装备成套系统集成能力,重点发展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机器人智能装备;推动生物识别、虚拟现实等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智能传感器和仪器仪表。以智能工程促进物联网应用,推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建立,鼓励开发智慧应用总体解决方案,推进企业从产品供应者转型成为综合服务提供商,形成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优势产业集聚区。

  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多点开花。推动萧山信息港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微纳智造小镇等地区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小镇。聚焦医疗人工智能,打造涵盖医疗健康领域全产业链生态大平台,构建医疗数字化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医养示范基地、医学智能化研发中心、医学科教培训基地、医学科创中心等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心,将萧山机器人小镇建设成一流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

  (三)数据资源汇聚工程

  加速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针对制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数据孤岛”问题,加快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政策,研究开放数据重点领域负面清单制度,出台政务数据依申请公开使用细则。联合骨干企业建立基础数据资源平台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人工智能训练和测试公共数据集和测试环境,支持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搭建行业数据平台、知识图谱开放共享平台和智慧物流大数据平台,支持研制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技术与标准。

  强化创新应用基础数据支撑。聚焦市场监管、环境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信用、社保就业、健康医疗、农业气象、教育文化、交通旅游、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鼓励引导公共服务机构数据开放。围绕气象、电力、燃气、通信等领域,构建涵盖多类型数据的开放性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形成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多场景验证环境。建立数据共享交换监管制度,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数据交换。

  (四)骨干企业培育工程

  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实施领军企业“鲲鹏计划”,加大对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开展大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面向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谋划一批重大产业招商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集聚合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配套协同效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

  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高成长性企业“瞪羚计划”,积极对接软件创新高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引进具备颠覆式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人工智能项目,着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深化实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雏鹰计划”,优化初创型企业融资环境和研发创业环境,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服务,完善企业跟踪、辅导工作机制,打造技术水平领先、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人工智能企业群。

  发展人工智能服务型企业。支持各类机构和平台面向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相关研发机构、产业创新联盟等搭建并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即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和模型库,开展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五)高端人才引培工程

  支持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优化学科资源配置,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加强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

  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布局早、基础好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财政补贴,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实行“定制式”人才培养方式,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支持引导本地高校院所结合园区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积极对接人工智能龙头骨干企业在创办教育培训基地,重点培育紧缺型、实践型人才,支持企业及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在职员工的技能培训,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培训机构到园区开展培训、实训等相关人才服务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

  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引进汇聚一批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和企业,加强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互动,引进神经认知、机器学习、自主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人工智能人才。统筹利用“千人计划”等现有人才政策,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各市县要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分管市领导任组长,市各有关单位和区、县(市)政府负责人参加的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成立推进自动驾驶测试工作领导小组。

  组建产业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

  健全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与国家部委局、产业核心企业和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申报部委、省级地方人工智能相关项目。

  (二)政策保障

  营造良好产业环境。建立一批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扶持,优先安排与人工智能产业建设相关的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吸引集聚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发展。

  加强产业政策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实施人工智能发展超越计划,探索“设定任务、公开招标”等组织方式和支持模式创新,集聚全社会优势资源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推进融合应用示范。强化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网联汽车等融合发展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推进一批先行试点建立人工智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融合模式,引导人工智能促进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发挥数字经济创业投资基金杠杆作用,扩大全市对人工智能产业专项资金的规模,加大财政资金对技术、产品、服务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增加投入,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子基金支持人工智能创业创新活动。

  建立和完善全市投融资机制。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属于人工智能产业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品种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项目、人工智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提供信贷支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直接融资,支持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支持未上市的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企业开展股权转让试点,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

  (四)安全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做好信息安全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信息安全管理规则、管理模式与管理流程。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重视配套法律法规跟进。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加强对市政府机关、重要企事业单位数据的管理,明确数据管理的权限、流程。强化企业和社会对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

  (五)服务保障

  发挥产业联盟和协会作用。依托人工智能学会、物联网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人工智能研发工具、检验评测、技术评估、人员培训、安全、标准、知识产权、创业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工作。

  创新公共数据服务管理。制订合理数据交易制度,确定数据开放和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权限,厘清数据管理及使用的义务和权力。加快运营商、银行、政府等关键部门的人工智能数据应用,提升政府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国家政策

商务部等14部门:合理确定新能源汽车等保险费率 完善充(换)电等基础设施
工信部公示第382批申报新能源汽车产品,583个型号列入
公告:第60批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三部门部署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部:鼓励各地政府为新能源公交车辆充电提供政策支持
财政部:对购买符合节能要求或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定额补贴
工信部:乘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匹配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
住建部丨鼓励更新购置新能源车辆装备以及智能化、无人化环卫作业机具设备

地方政策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